Tuesday, November 4, 2025

敘事神學如何影響我們讀經的方法?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敘事神學不僅是一個神學流派,更是一種釋經學(詮釋學)的典範轉移,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閱讀聖經的目的、方法與焦點

以下將詳細說明敘事神學如何影響我們的讀經方法,並與傳統方法進行對比:

核心的轉變:從「教科書」到「劇本」

傳統讀經法常將聖經視為一本真理的教科書神聖的百科全書,裡面充滿了需要背誦的教義、道德規條和歷史事實。

敘事神學則邀請我們將聖經視為一部宏大的、連貫的戲劇劇本,我們不僅是讀者,更是身處劇中的演員

這一個根本性的隱喻轉變,帶來了以下幾個具體的讀經方法影響:


一、 讀經目的的轉變:從「提取真理」到「尋找身分與使命」

  • 傳統方法: 目的是從經文中提取出獨立的教義命題、道德教訓或屬靈原則。問題常是:「這裡教導了什麼真理?我該遵守什麼命令?

  • 敘事神學方法: 目的是透過經文發現我們在神故事中的位置。問題是:「這個故事如何塑造我對神、對世界、對自己的理解?我在這個宏大敘事中扮演什麼角色?

舉例:讀〈出埃及記〉

  • 傳統: 學到神是大能的神,我們要像摩西一樣順服。

  • 敘事: 認識到「我們是蒙神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的子民」,因此我們的身分是「被恩典拯救的人」,我們的使命是「活出與這身分相稱的自由生命,並成為祝福的管道」。

二、 讀經焦點的轉變:從「碎片化」到「整體性」

  • 傳統方法: 容易陷入「碎片化」讀經,專注於單節經文,有時會忽略其文學體裁和在整本聖經中的位置。

  • 敘事神學方法: 強調整體性。它要求我們:

    1. 從宏大到微小: 首先理解聖經宏大敘事(創造-墮落-救贖-圓滿)這個整體框架。

    2. 定位書卷: 將每一卷書放在這個宏大敘事中,問:「這卷書在整個故事中扮演什麼角色?」(例如:〈利未記〉是關於如何與聖潔的神同住;〈阿摩司書〉是關於在背約時神的審判與盼望)。

    3. 定位經文: 在理解書卷整體主旨後,才解釋單段經文,看它如何服務於整卷書和整個故事。

舉例:讀〈創世記〉22章(亞伯拉罕獻以撒)

  • 傳統: 聚焦於亞伯拉罕的信心榜樣。

  • 敘事: 將其視為神對亞伯拉罕之約(創12, 15章)的極致考驗,也是對將來神獻上自己獨生子為祭的預表。這是救贖故事中的一個關鍵情節,而不只是一個孤立的信心故事。

三、 讀經方法的轉變:從「僅關注歷史」到「擁抱文學」

  • 傳統方法: 過度依賴歷史批判,只關心「背後」發生了什麼,容易使聖經失去對當下教會的活力。

  • 敘事神學方法: 擁抱文學批判,將聖經視為一部精心創作的文學作品。它鼓勵我們關注:

    • 情節: 故事如何發展?衝突是什麼?高潮在哪裡?

    • 人物塑造: 人物是如何被描寫的?是扁平還是立體的?

    • 敘事觀點: 敘事者是誰?他從什麼角度講故事?

    • 隱喻與象徵: 經文使用了哪些豐富的意象?(如:牧羊人、葡萄樹、新郎新婦)

這種文學性的閱讀,讓聖經變得更加生動、深刻,並釋放出其固有的塑造力量。

四、 應用方式的轉變:從「直接應用」到「即興表演」

  • 傳統方法: 應用常是「直接移植」,例如把舊約給以色列的律法直接套用在現代國家政治上。

  • 敘事神學方法: 應用是 「即興表演」 。我們像是受過訓練的演員,手中握有完整的劇本(聖經),熟知故事的前情提要(舊約)、高潮(耶穌的生平)和結局(新天新地)。我們的任務不是機械地重複台詞,而是在聖靈(導演)的引導下,在我們所處的現代文化處境中,創造性地、卻又忠實地活出這個故事的精神。

舉例:應用〈申命記〉關於公平貿易的律法

  • 傳統: 我們應該制定法律,規定農夫不可把田裡的穀物撿乾淨。

  • 敘事: 我們問:「這條律法在神的救贖故事中,如何反映出神對貧窮人、對經濟公義的心意?」然後,我們在今天的全球供應鏈、消費文化中,創造性地活出「經濟公義」的原則,例如:支持公平貿易產品、倡導合理的工資、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等。

總結:敘事神學帶來的讀經益處

  1. 恢復聖經的活力: 聖經不再是冰冷的規條集合,而是我們家族的身分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和生命力。

  2. 帶來正確的應用: 防止斷章取義和律法主義,引導我們在聖靈和信仰群體中,智慧地活出信仰。

  3. 塑造群體身分: 它本質上是群體性的,強調教會作為「被故事塑造的群體」,共同閱讀、共同詮釋、共同行動。

  4. 指向基督中心: 所有故事都匯聚於耶穌基督。舊約的故事指向祂,新約的故事見證祂,我們的故事則在祂裡面找到終極意義。

總而言之,敘事神學邀請我們進行一種 「沉浸式」的讀經——不是站在岸上分析水質,而是跳入故事的江河中,讓它的水流帶領我們、塑造我們,直到我們能自然而然地以這個故事的方式來思考、感受和行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