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敘事神學閱讀〈出埃及記〉,將會把我們從一個單純的「歷史事件記錄」或「律法條文彙編」的視角,帶入一個充滿戲劇張力、角色塑造和神學深度的救贖史詩。這個故事的核心目的,是塑造以色列群體(以及後來的教會)的身分、記憶和使命。
以下是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解讀〈出埃及記〉的幾個關鍵層面:
核心前提:出埃及記是「救贖敘事」的典範
在聖經宏大敘事中,出埃及事件是第三幕:以色列中的決定性時刻,成為後來所有救贖盼望的原型和隱喻。它不僅僅是一件往事,更是一個定義性的故事,不斷地被後來的先知、詩篇和耶穌自己重述和應用。
敘事神學解讀〈出埃及記〉的核心視角
1. 身分的確立:從奴隸到神的子民
敘事呈現: 故事開始時,以色列人在埃及是沒有身分、沒有權利的奴隸。整個出埃及的過程,就是神為他們創造新身分的過程。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回答了「我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我們是耶和華所救贖的人: 他們的身分不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拯救。「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20:2)這句引言是十誡的基礎,說明倫理建立在救贖之上。
這個故事旨在塑造一個深知自己是被恩典拯救出來的群體,從而消除驕傲,培養感恩與依賴。
2. 對神的認識:耶和華是誰?
敘事呈現: 透過十災、過紅海、西奈山的顯現,神向以色列(和埃及)啟示了祂的屬性和名字。
勝過諸神的大能者: 十災不僅是刑罰,更是對埃及諸神的審判(尼羅河之神、蛙神、太陽神等),顯明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
守約施慈愛的神: 祂聽見祂百姓的哀聲,記念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出2:24-25)。
聖潔與可畏的神: 在西奈山的雷轟、閃電、密雲中,神啟示了祂的聖潔,與受造物有絕對的區隔。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塑造了一個群體對神的敬畏與信靠。他們所信靠的,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位會介入歷史、施行審判和拯救、並要求祂子民聖潔的位格神。
3. 救贖的模式:預表基督的救恩
敘事呈現: 出埃及的整個事件,尤其是逾越節,成為後來基督教救恩論的「敘事預表」。
無辜的代罪羔羊: 羔羊的被殺,其血塗在門框上,使以色列人免於死亡。這直接預表了耶穌基督作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救贖(約1:29)。
洗禮的預表: 過紅海被新約作者視為洗禮的預表(林前10:1-2),象徵與舊生命(為奴的身分)訣別,進入新生命(自由)。
塑造的群體: 對基督徒群體而言,出埃及敘事提供了一個理解耶穌工作的深度框架。它告訴我們,耶穌所成就的,是一次更偉大的出埃及,將我們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下拯救出來。
4. 律法的目的:被救贖群體的生活方式
敘事呈現: 十誡和律法典章(出20-23章)不是在出埃及之前頒布的,而是在之後。這個順序至關重要:救贖在先,律法在後。
塑造的群體: 這糾正了任何形式的「道德主義」。律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取」救恩,而是為了回應已經得到的救恩。
神在頒布十誡時首先宣告:「我是……曾將你……領出來。」(出20:2)
律法是為了一個已經被救贖的群體,指導他們如何活出與其身分相稱的生活,如何建立一個與周邊列國截然不同的、正義與聖潔的社群。它是「即興表演」的指南,告訴這個新群體如何在應許之地活出神子民的樣子。
5. 敬拜的設立:與神同住的渴望
敘事呈現: 後半部〈出埃及記〉詳細記載了會幕的建造藍圖和過程。這看似繁瑣,卻具有深刻的敘事意義。會幕是神榮耀「降臨」、與祂子民同住的標記(出40:34-38)。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塑造了一個以神為中心、渴望與神相交的群體。敬拜不是人為的活動,而是對神臨在的回應。會幕的建立,意味著救贖的最終目的不是「離開埃及」,而是「與神同行」。這預表了道成肉身(「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和終極的新天新地(「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啟21:3)。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出埃及記〉,問題會從:
「我們該如何考證過紅海的地理位置?」
「我們該如何逐條遵守出埃及記的律法?」
轉變為:
「出埃及的敘事如何塑造我們作為『蒙救贖子民』的自我理解?我們今天活在哪些『埃及』的捆綁中?」
「神透過十災和過紅海啟示了祂是怎樣一位神?這如何影響我們在危機中對祂的信靠?」
「作為被基督寶血救贖的群體(新約的逾越節),我們應當如何活出一個與這身分相稱的、聖潔而充滿慈愛的生活(回應律法的精義)?」
「我們的群體生活(教會)如何像會幕一樣,成為神與人相會的地方?」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出埃及記〉,就是將它視為我們屬靈DNA的核心部分。它不僅是一個關於古代的解放故事,更是每一個神子民的身分故事、救贖故事和使命故事。這個故事旨在塑造一個深知自己被恩典拯救、並以此為基礎來敬拜神、彼此相愛、並向世界作見證的群體。它告訴我們,那位昔日在埃及施行拯救的神,今日依然在行動,呼召我們走出各樣的捆綁,進入在基督裡那榮耀的自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