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士師記〉是一次深入人性黑暗與神性恩典的震撼旅程。這卷書是聖經宏大敘事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它展示了當一個群體忘記其核心故事時,所導致的社會與屬靈崩潰。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關於循環失敗的混亂故事,如何作為一面鏡子,警示後世的信仰群體關於「身分失憶」的可怕後果,並指向對一位真正救主的迫切需要?
核心前提:士師記是「身分失憶的悲劇循環」
在聖經宏大敘事中,〈士師記〉緊接在〈約書亞記〉的「未完成勝利」之後。它回答了這個問題:當見證過神大能的一代過去後,一個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的群體,是會持守其身分,還是會被周遭文化同化?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忘記他們的故事和與神的立約關係,會發生什麼?
〈士師記〉的答案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循環敘事,這個循環構成了全書的骨架:
flowchart TD A[以色列人離棄神<br>敬拜偶像] --> B[神的怒氣發作<br>將他們交在敵人手中] B --> C[以色列人受苦<br>向神呼求] C --> D[神興起一位士師<br>作為拯救者] D --> E[國中太平<br>士師在世] E -- 士師死後 --> A[新一代忘記神<br>循環再度開始]
這個螺旋式下降的循環,生動地展現了信仰群體在失去集體記憶後的悲慘命運。
敘事神學解讀〈士師記〉的核心視角
1. 身分的腐化:「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2:10)
敘事呈現: 這節經文是整個悲劇的鑰匙。「不知道」 意味著身分的斷層。新一代與出埃及、過約旦、立約的核心故事脫節。他們失去了定義自己是「耶和華軍隊」和「立約子民」的敘事。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強調信仰群體有意識地進行「代際敘事傳遞」的極端重要性。它警告群體,若不以故事來塑造下一代,下一代必然會被其他故事(迦南文化)所塑造,從而導致身分危機。
2. 混亂的標準:「各人任意而行」
敘事呈現: 這句重複出現的話(士17:6, 21:25)是神學診斷。當「王」(指耶和華)被否定後,唯一的標準就是個人的慾望和判斷。結果是道德、宗教和社會的全面混亂:偶像崇拜(米迦的神像)、內戰(便雅憫支派幾乎被滅)、對婦女的暴行。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渴望真正權威的群體。它表明,沒有神的律法作為「劇本」,人類的「即興表演」只會導向自我毀滅。它間接指向了對一位真正、公義的君王的渴望(為〈撒母耳記〉鋪路)。
3. 有缺陷的拯救者:士師的複雜性
敘事呈現: 士師並非道德楷模,而是與百姓一樣有缺陷的複雜人物:
基甸:從信心軟弱到製造以弗得,成為百姓的網羅。
耶弗他:因魯莽的誓言獻上女兒。
參孫:被情慾支配,與非利士人糾纏不清。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打破了對人間領袖的浪漫幻想。它表明,神的憐憫和護佑甚至可以透過有嚴重缺陷的工具來工作。這讓群體學習信靠神的恩典,而非領袖的完美,並最終仰望一位完全無瑕疵的拯救者——耶穌。
4. 神的性情:審判中的忍耐與憐憫
敘事呈現: 在整個循環中,神並非被動。祂是立約的執行者(因背約而降下審判),也是憐憫的救贖主(因百姓呼求而興起拯救)。祂的憤怒是真實的,祂的忍耐也是驚人的。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塑造一個對神的聖潔與憐憫有平衡認識的群體。它教導我們認真看待神的審判,同時也絕不懷疑祂樂意施恩的心。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神從未完全放棄祂的百姓。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士師記〉,問題會從:
「為什麼這些士師的行為這麼暴力、奇怪?」
「我們應該從這些士師身上學到什麼領袖特質?」
轉變為:
「我們信仰群體的『核心敘事』是什麼?我們是如何有意識地將其傳遞給下一代的?我們正面臨哪些『迦南文化』的同化壓力?」
「在我們的個人和集體生活中,是否存在著『離棄-受苦-呼求-得救』的循環?我們需要從哪些罪中徹底迴轉,而不只是尋求暫時的解脫?」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將教會或領袖偶像化,就像以色列人依賴有缺陷的士師一樣?我們如何將目光定睛於唯一的完美救主基督?」
「我們的群體在哪些事上正表現出『各人任意而行』的跡象?我們如何共同回歸神的話語,作為我們唯一的權威『劇本』?」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士師記〉,就是將它視為一齣寫給神子民的國家悲劇。它是一面鏡子,照出當我們忘記自己是誰、我們的神是誰時所必然導致的混亂與痛苦。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珍視並積極傳遞信仰故事、渴望真正權威、深知需要一位遠超士師的救主、並在神的聖潔與憐憫中尋求出路的群體。〈士師記〉以黑暗結束,但這黑暗恰恰點燃了對黎明——那位將來的君王和大衛的子孫——的深切渴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