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侯活·窩爾斯比和他的著作 《聖經的權威》 ,這是一位先於漢斯·弗萊,並為敘事神學鋪平道路的關鍵人物。他的思想極具開創性。
以下是對侯活·窩爾斯比及其《聖經的權威》的詳細解析。
核心定位:敘事神學的先驅
侯活·窩爾斯比在1960年出版的 《聖經的權威》 ,比漢斯·弗萊的《聖經敘事的權威》早了近二十年。他被譽為敘事神學的先驅,因為他首次系統性地提出,應該將聖經視為一個連貫的戲劇性敘事,並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其權威。
寫作背景與核心問題
窩爾斯比與弗萊面對的是相似的時代困境:
自由派神學過度依賴歷史批判法,瓦解了聖經的統一性和權威。
基要派神學則將聖經視為一堆無誤的命題式真理,忽略了其文學形式和敘事本質。
窩爾斯比提出的核心問題是:在這種僵局中,我們如何才能以一種既忠實於聖經本身形式,又能被現代人接受的方式,重新確立聖經的權威?
《聖經的權威》核心論點
窩爾斯比的論證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轉向:聖經的權威不在於它是一本「關於神的命題百科全書」,而在於它是一本「關於神救贖行動的戲劇性敘事」。
1. 從「命題」到「敘事」的典範轉移
他反對將聖經貶低為僅僅是神學命題和道德規條的集合。他認為,這種「命題式」的閱讀方式,實際上是啟蒙運動後將一切知識科學化的結果,它扭曲了聖經的本質。
他主張,聖經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故事。更精確地說,是一個戲劇——一部關於神在歷史中施行救贖的偉大戲劇。
2. 聖經作為「救贖戲劇」
窩爾斯比將整本聖經視為一個連貫的、具有情節的戲劇。這個戲劇的核心是神的救贖行動。
這個戲劇有自己的開端(創造)、衝突(墮落)、發展(以色列的歷史、先知預言)、高潮(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和結局(教會的使命與新天新地)。
聖經的權威,正是這個救贖故事本身的權威。它之所以有權威,是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並解釋了神決定性的救贖行動。
3. 權威存在於「見證」之中
窩爾斯比提出了一個關鍵概念:聖經是對神救贖行動的「見證」 或 「宣講」。
作者們不是在冷靜地記錄客觀事實,而是在熱情地為他們所經歷的神的作為作見證。這種見證的本質就是敘事性的。
因此,當我們閱讀聖經時,我們不是在檢驗一堆陳述的真假,而是在聆聽一個關乎我們生命的、權威性的見證。我們被邀請去相信這個見證,並在這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 「世界觀」的塑造
與後來的弗萊類似,窩爾斯比也認為聖經敘事為信徒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或「現實觀」。
這個故事提供了一個我們賴以理解自我、世界和神的整體框架。聖經的權威就體現在它擁有塑造這個世界觀的力量。
5. 敘事與教義的關係
窩爾斯比並不否定教義。相反,他認為健康的教義是從對聖經敘事的正確閱讀中產生的。
教義的作用是提煉和保護敘事的核心真理,而不是取代敘事。例如,「道成肉身」的教義,是為了捍衛「耶穌基督的故事」所揭示的真理。
窩爾斯比 vs. 弗萊
雖然兩人都強調敘事,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 特徵 | 侯活·窩爾斯比 | 漢斯·弗萊 |
|---|---|---|
| 核心隱喻 | 戲劇 | 文學敘事 / 世界建構 |
| 權威基礎 | 神在歷史中的救贖行動,聖經是對此行動的見證。 | 敘事自身建構的「內在世界」及其塑造群體的力量。 |
| 與歷史的關係 | 更緊密地連結於救贖歷史,敘事是對歷史行動的見證。 | 更傾向於將歷史指稱問題懸置,強調敘事內在的真理。 |
| 風格 | 更具護教性,試圖為現代讀者重建權威。 | 更具後自由主義色彩,強調信仰語言群體的內部合理性。 |
可以說,窩爾斯比開創了道路,而弗萊則將這條路走得更深、更極致。
影響與意義
突破僵局:在自由派與基要派的非此即彼之間,窩爾斯比開闢了第三條道路,為陷入困境的聖經權威討論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預示典範轉移:他預見並推動了神學界從「命題式」到「敘事式」的典範轉移,為後來的敘事神學和後自由神學奠定了基礎。
恢復聖經的活力:他將聖經從一本枯燥的教義手冊或待考證的歷史文獻,重新恢復為一部生動的、邀請人參與進去的救贖戲劇。
總結
侯活·窩爾斯比的 《聖經的權威》 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率先有力地論證:聖經的權威,根源於它作為一部關於神救贖行動的宏大、連貫且具有權威見證的敘事(或戲劇)本身。 要理解聖經的權威,我們必須首先學會將其作為一個故事來閱讀,並讓自己被這個故事塑造,在其中找到我們的身分和使命。他的工作為後來所有關於「聖經宏大敘事」的討論打開了大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