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申命記〉是一次極其豐富的旅程。這卷書並非單純的法律重述,而是一個臨別贈言、一個信仰宣言、一個關乎生死抉擇的戲劇性呼籲。它位於摩西五經的結尾,也是進入歷史書的門檻,在聖經宏大敘事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在摩押平原上的講論,如何為即將進入應許之地的新一代以色列人重塑其身分、記憶與使命?它如何為後世的信仰群體提供一個「活在應許中」的典範?
核心前提:申命記是「立約群體的行動劇本」
〈申命記〉的敘事情境充滿戲劇張力:摩西年老,約書亞將接班,新一代以色列人站在應許之地的邊界,即將展開全新的生活。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在沒有摩西和嗎鵡的領導下,這個群體要如何在充滿誘惑的應許之地,保持對耶和華的專一忠誠,從而真正「活」下去?
〈申命記〉就是為此提供的「立約群體的行動劇本」,是他們在應許之地進行「即興表演」的權威指南。
敘事神學解讀〈申命記〉的核心視角
1. 身分的重塑:「你們是蒙救贖的立約之民」
敘事呈現: 摩西不斷地以「你們」作為開頭,直接對「今日」站在這裡的新一代說話(如申5:1-3)。他將西奈之約應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親身進入這個敘事。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消除旁觀者心態,讓新一代親身認同「出埃及」的故事。他們的身分不是建立在血統或地理上,而是建立在他們是蒙耶和華從為奴之家救贖出來的立約子民這一核心事實上。這塑造了一個以救恩歷史為自我認同根源的群體。
2. 記憶的活化:「記念!不可忘記!」
敘事呈現: 「記念」和「不可忘記」是〈申命記〉的關鍵詞。摩西命令他們記念出埃及的拯救、在曠野的引導和失敗、以及在西奈山的立約。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以共同記憶為導向的群體。記憶是抵禦安逸和偶像崇拜的堡壘。當他們在富饒的土地上安居時,必須不斷記念自己曾是奴隸,是神的恩典使他們得自由與富足。這防止群體在成功時變得驕傲自滿,忘記其存在的根源。
3. 核心的呼籲:「盡心盡性愛耶和華」
敘事呈現: 〈申命記〉將信仰從外在的規條,提升到內在的、全人的委身。示瑪篇(申6:4-5)成為以色列的信仰核心:「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以愛為最高動力的群體。順服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對這位救贖之神的愛與感恩的回應。這是一種關係性的倫理,將律法深植於心靈之中(預表耶利米書31:33的新約)。
4. 生與死的抉擇:「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
敘事呈現: 摩西將立約的後果戲劇化地呈現為一個生與死的抉擇(申30:15-20)。祝福與咒詛(申27-28章)不是機械式的報應,而是立約關係的必然結果:忠誠帶來生命與繁榮,悖逆帶來死亡與毀滅。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認真看待抉擇後果的群體。它賦予道德和靈性抉擇以極大的重量,呼籲群體為自己的集體命運負起責任。這不是威脅,而是關乎生命本身的嚴肅邀請。
5. 處境化的律法:在應許之地「即興表演」
敘事呈現: 〈申命記〉中的律法不是對〈出埃及記〉的簡單複製,而是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定居生活而進行的「重述」和「更新」。它處理了君王、先知、戰爭、中央聖所等新情境。
塑造的群體: 這為後世的信仰群體提供了如何忠於核心敘事(出埃及、立約)的同時,又將其創造性地應用於全新文化處境的典範。它告訴我們,忠於傳統不是死守字句,而是掌握其精義,並在聖靈引導下進行智慧的「即興表演」。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申命記〉,問題會從:
「我們今天還要守這些律法嗎?」
「祝福和咒詛是因果報應嗎?」
轉變為:
「我們群體的『應許之地』是什麼(例如:新的職場、文化領域)?神賜給我們〈申命記〉作為『行動劇本』,我們當如何帶著愛與忠誠進去佔領?」
「我們需要共同『記念』哪些神的救贖作為,以免在舒適和成功中忘記我們的身分和根源?」
「我們今日面臨的『生與死的抉擇』是什麼?哪些文化偶像在呼喚我們去敬拜?我們如何集體選擇『生命』的道路?」
「作為新約子民,我們如何將『盡心愛神』這最大的誡命,在我們這個時代進行忠實而富有創意的『即興表演』?」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申命記〉,就是將它視為神子民的行動綱領和生命宣言。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深知自己蒙恩身分、活在活潑記憶中、以愛為動力回應神、並在每一個十字路口嚴肅選擇生命的群體。摩西的講論,跨越千年,至今仍在呼籲每一個世代的教會:你們是蒙救贖的子民,如今站在你們的使命門前。現在,選擇生命吧! 這卷書為整個舊約敘事乃至耶穌的教導,設定了「愛神與守約」這一永不動搖的神學核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