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

 這是一個非常精闢且重要的概念。當我們談論「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與漢斯·弗萊的後自由神學進行對話和批判,並試圖整合其見解,同時克服其弱點。

這個進路的核心目標是:在肯定敘事之塑造力量的同時,堅守敘事與真實歷史事件之間的關鍵聯繫。

以下是「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的詳細闡釋:

與弗萊敘事神學的對比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與弗萊的對比來理解這個進路:

特徵漢斯·弗萊(後自由敘事神學)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
核心關切聖經如何通過敘事塑造信仰群體其世界觀信仰群體的故事如何根植於並見證於在時空中發生的神的作為
歷史的角色歷史指稱(歷史事實)是次要的,甚至是不相關的。重要的是故事的「敘事真理」和其塑造的「內在世界」。歷史指稱是至關重要的。敘事的力量正在於它講述了真實發生的事件,這些事件是神啟示和救贖的基礎。
權威基礎聖經敘事自身的連貫性和塑造力。神在歷史中的行動,而聖經敘事是對這些行動的權威見證。
神學方法從敘事內部理解現實,強調信仰語言的獨特性。將敘事批判與歷史批判結合,尋求敘事形式與歷史基礎之間的對話。

「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的主要論點

1. 敘事與歷史的辯證關係

這個進路拒絕將「敘事」與「歷史」對立起來。它認為:

  • 沒有敘事的歷史是零碎的: 一堆未經解釋的歷史事件是沒有意義的。敘事賦予歷史事件意義和連貫性。例如,出埃及的事件之所以成為以色列信仰的核心,是因為它被敘述為一個關於耶和華救贖、立約和釋放的故事。

  • 沒有歷史的敘事是虛構的: 如果基督教的核心故事(如耶穌的出生、死亡、復活)沒有在歷史中真實發生,那麼這個敘事就只是一個有啟發性的神話,其權威和救贖能力將蕩然無存(參見哥林多前書15:14:「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2. 歷史作為神啟示的媒介

基督教信仰從本質上就是歷史性的。它相信神進入了人類歷史,並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身上行動。

  • 「神學即是歷史」:像奧斯卡·庫爾曼這樣的學者認為,聖經的救恩史本身就是神學。神的屬性和旨意是通過祂在歷史中的一連串行動(從呼召亞伯拉罕到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來揭示的。

  • 敘事是對神聖行動的見證: 聖經作者不是在編造小說,而是在見證和詮釋他們所相信的、神在他們歷史中的作為。敘事是他們採用的主要見證形式。

3. 對聖經敘事的雙重閱讀

這種神學方法鼓勵一種雙重的閱讀策略:

  • 文學-敘事閱讀: 首先將聖經文本作為一個連貫的故事來欣賞,分析其情節、人物、主題和敘事技巧(這是從弗萊那裡汲取的優點)。這幫助我們理解故事想要傳達的神學信息。

  • 歷史-批判閱讀: 然後,嚴肅地探討文本背後的歷史問題:作者是誰?寫於何時?歷史背景是什麼?文本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這種閱讀確保我們的信仰紮根於現實,而非脫離現實的想像。

4. 強調「記憶」與「紀念」

在聖經中,群體的身分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共同記憶來塑造的。

  • 禮儀與節期: 猶太人的逾越節和基督徒的聖餐(主的晚餐)都是「敘事性」的儀式,它們通過重演來紀念一個過去的歷史事件,並使其對當下產生效力。這證明了敘事和歷史在信仰實踐中是密不可分的。


代表性人物與例子

  1. N.T. 賴特: 可能是當代最著名的代表。他的巨著《基督教起源與神學問題》系列,就是試圖將第一世紀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宏大敘事,與嚴謹的歷史研究結合起來。他認為,耶穌的復活不僅是一個塑造群體的故事,更是一個要求歷史解釋的「歷史事件」,而最好的歷史解釋就是它確實發生了。

  2. 奧斯卡·庫爾曼: 在他的經典著作《基督與時間》中,他強調聖經的線性歷史觀(與希臘的循環史觀相對),並認為救恩史是在歷史的直線上展開的。

  3.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他主張神的啟示是透過「普遍歷史」公開顯明的,因此神學主張必須接受歷史理性的檢驗。他試圖證明耶穌的復活是一個歷史事件,是神對耶穌的辯護。

總結

「以歷史為導向的敘事神學」是一條中間路線,它既吸收了弗萊的深刻見解——認識到敘事在形塑信仰和世界觀方面的核心作用,又糾正了他的偏頗——堅持基督教信仰的宣稱本質上是歷史性的。

它最終的論點是:基督教敘事之所以擁有無與倫比的塑造力量,正是因為它宣稱自己不是一個美麗的寓言,而是對神在人類歷史戲劇中最決定性、最真實的干預的權威見證。 故事與歷史,在此合而為一,共同構成了信仰的根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