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 2018

羅光全書

引自羅光讀者

羅光全書出版感言

作者活著時出版全書非常少,都是去世後別人來集的。
我認為自己活到了不能再有著作的時候,自己蒐集以往所寫的書,編輯全書,似乎作總結。為能編印書,幸而有幾位受業弟子在輔大任職,請他們組織一委員會,編輯出版乃能順利進行。全書四十二冊,一半為哲學,一半為宗教,雖說不是創作,但也是多年來的精心之作。
我研究哲學,是研究中國哲學。一套九大冊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可以供給青年學子作為參考資料,而我自己的哲學思想,則是形上生命哲學,這部哲學,前後五冊,但以後三冊為定本。中間所觸及的形上問題頗多,都予以解決。其他各部書,各有個別的內容。最後所寫《儒家生命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認識論》,是經過長久研究專心寫的,堪稱得起是著作。全書出版,我無所有,祇是一個名字,但是代表我一生的工作。好壞我自己不能說,別人說好說壤,我都獻於天主。

形上生命哲學的意義

一、本體Substance

形上學講「有」,「有」為一切的基礎。「有」沒有可解釋,祇能說「有」是「在」。「有」,有「性」有「在」,性由元形元質而成,性和在相結合,乃有實有,乃有本體。有和在不相同,不是「有」都是「在J 自己存在,祇有天主絕對之有,才是有即在。
在中國《易經》的形上思想中,以為一切都是生「生生之謂易」還是有,都是在,在都是動。在由氣和理而成,氣分陰陽,常互相進退結合,結合成本體,在本體內,仍互相進退結合,這種本體的美,稱為生命。生命即是本體的在。
形上生命哲學主張宇宙由造物主所造,造物主以自己的創造力,創造了一種力量,稱為創生力。創生力的質,即是物質,由造物主從無中造成,創生力的理,為造物主之創造理念,創生力、物質和理合成今日的宇宙,宇宙乃是創生力。創生力和創造力相結合,常相通。聖多瑪斯常說創造是繼續的創造,創造力使創生力常動,使宇宙物質按造物生的創造理念,引起變化。動為生命。動為本體內在的動,由創生力而發,不是外力引起的動。
本體既動,動不是向外,而是在自它本體。本體動而起變化,雖變化而常是一體。形上生命哲學在形上學,以動代替了在。普通講在,生命哲學講動。動為生命,一切往動的意義而講。普通講本體不能變動,形上生命哲學則講本體動。普通講變動為附加體(形)的變動,形上生命哲學講本體為一實體,實體的變動,為本體的變動。譬如人,身體的變動,由本體的變動,因為身體是人的本體,附加體(形)不是體,而是形上身體變動,在外面有各種形,這些形乃是附加形。
我上面所說,可以看到形上生命哲學在形上學上的意義。

二、動、變

動,由能(潛能)而到成(現實)。宇宙的一切,都是由能而到成,形上生命哲學在基本上,就在講動。
生命的動,為本體之動。本體自身具有生命之能,創生力使生命之能而到成,繼之,馬上由成的實體之能,動而到成。這繼續的動便是生命。
普通講本體不能動,更不能變,形上生命哲學講本體即是動。這種動,是本體之能而到成。人,每天活著,時時在動,不動即不活,沒有生命,王船山曾說「性日生而命日降」。人的生命不是一成就不動,而是常常在動,形上生命哲學在形上學作了翻案文章,認為能動、且常動本體。
動而生變,物質物一動,必定產生變化,至少有地區、空間變化。各份子闊的位置,起了變化。這些變化是本體的變化,但若本體變化了,本體就不是原有的本體。這一條普通的原則,在形上生命哲學予以新的詮釋。變化的基礎在於「理」造物主創造的觀念,本體變化時,造物主的理念不變,變化便不能另造一本體。即王船山所說的天命日降,常是同一天命,現代哲學質問一個人,在一生的同一性(Identity)。同一的根基應該歸之於同一人性(個性),但不能解決問題。形上生命哲學則答以在同一生命。
普通講四種變:本體變、附體變、量變、質變,四種變不能相混。現代物理學把質和量,都看為能量,能量變,就有量而改質的變,我想量和質仍舊要有分別,形上生命哲學對於變,都認為是實體的變,無一所謂量變或質變,普通把本體看作一個像模特兒的木架子,一切各色各樣的衣服,往木架上放,便有各種的人物。這樣本體是一個靜而不動的抽象物,失去了本體的價值。本體不是為支持附加體(形),而是自己作主。形上生命哲學以本體為實體,實體包括實際本體所有的一切,一個人的身體,有身體的各肢體。若說身體長高了,不是身體長高了,而是高──附加體(形)在變。這樣說實在不說不遇,長高是身體長高,是人長高,主體要是實體,而不是抽象的空虛體。
問題是在附加體,普通以附加體,為各種「體」若是「體」就該當是有元形、元質而成為主體。附加體不能自己是本體,祇是在「在」上,依靠本體而在。這樣說是多種物體相結合。形上生命哲學否認附加體是「體」祇是「形」附加體是附加於本體變動向外所表現的形。
若說量和質是本體的特性,例如他求學則知識增加,求學而有知識,為本體的特性,不是本體,這就和譬喻所說衣不是衣架。形上生命哲學主張,一切所謂特性附加體,都是本體的「能」。「能」是本體生命的發展,不能是本體以外的附加體。對於這幾點,形上生命哲學和普通形上學觀點不同,原因在於形上生命哲學以本體為實體。
既然以生命為實體,實體所有變化,是不是都為本體變。實體內在的存在之變,由能到成,生命繼續變而不停,乃是本體的變。實體對外而變,例如學步、走路,是實體的動,也該當是本體的變。實體的變有兩種:一種是實體自己存在的動;一種是對外發展的動,但一切都是實體的變動,所以稱為本體之動。
這一點在大家眼中,看來很不順眼,但是既然承認本體為實體,本體實際所有,都屬於本體,則不能不有這樣的結論。
這個結論我自己也常反省。因雖實體本體包括一切,但是特性不是本體,能是特性,特性不是本體,但是特性在實體內,是正是也體的一部份。
我想大家,費心研究這個問題,希望能得到一個合理的結論。

羅光全書後記

全書出版了,我回想全書裡面的七十一種著作,現在記不清楚出版的次序,也記不起當時是否有特別情景。
第一本出版的書,是羅瑪晨鐘,由南京保祿書局出版,當時社會提倡新詩,我覺得新詩沒有韻,沒有排列形式,不是詩,也不是散文。我想以古代詞曲的形式,改作新詩,有韻有形式。但是我沒有寫過作詩,對於聲韻完全不懂,寫出來的東西實在不配稱為詩。後來改了又改。在全書裡留下了《羅瑪晨鐘》、《海潰夕唱》數篇小詩。牧盧夜吟則是最近學習作古詩所作。
真正第一本著作,則是《陸徵祥傳》,我曾兩度拜見陸院長並作訪問,第一次長達兩週,聽陸院長述說自己以往的經驗,希望能在一種大報或一種雜誌發表。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我沒有辦法發表,便把資料保存起來。陸院長去世以後,我馬上決定寫陸徵祥傳。我喜歡傳記文學,曾讀英法義等國著名文學家所寫傳記多種,中國傳統對於寫傳,祇有一篇文章,仿效史記的傳。西洋文學家所寫傳記,是一冊書,把傳記的人物,從出生到死,述說事實,建立人格。我採用這種方式,在國內還算獨創,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
得了真理會的鼓勵,我寫了《中國哲學大綱》,真理學會交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陸傳》也由商務印行,當時校對的人,還有頂頂有名的蘇雪林,那時由大陸逃出、落流香港,臨時在真理學會幫忙,這兩冊《中國哲學大綱》是說在傳信大學講授中國哲學的講義,為別國同學,講中國哲學,是用拉丁文講,祇能講大綱;為中國同學,當時有三十餘人,則講得更為詳細。我是想用系統的方法,把三家哲學,各為一系統。這在當時也屬創舉。來到臺灣,交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到現在,已經翻印幾版,賣出的數目還可觀。那時,張曉峰先生任教育部長,編印一套國民基本思想叢書,他請我寫稿,我寫了一冊《基督傳》,這本傳記,不是學術著作,也不是文藝著作,祇是一般平民化的傳記,將四卷福音的事跡,系統化寫出,使讀者不感困難,這本傳記,係由臺北保祿孝女會重印。寫了這一冊傳記後,我就大膽地把整個士林哲學介紹給中國學術界,寫了五冊,分理論篇和實踐篇,除介紹士林哲學外,也有和中國哲學的比較,書寫完了,張曉峰先生的編印叢書也停頓了,我乃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我是不滿意這本書,因為祇是組淺的介紹,並沒有深入講論;幾十年來,自己從不提。誰知到了近幾年,大陸的修院,要用這本書作教科書,乃由學生書局翻印,向大陸輸送,可說這本書走了時運,當時我的兩位朋友,吳德生和陳之邁都勸我,不要寫教科書。
不寫教科書,我轉了方向去寫傳記,傳記文學亦可以算是創作,我一連寫了《利瑪竇傳》、《徐光啟傳》、《聖母傳》、利氏傳算是普遍為人所知。這些傳記都由真理學會出版,為寫傳記,收集資料困難,以聖母傅成一種傳記,因為沒有資料,新詩一事我沒有放下,繼續寫,出版了羅瑪晨鐘上下卷,海濱夕唱一卷,到了臺灣,把新詩忘了,近兩年有意學作舊詩,乃讀古詩韻,按韻寫短篇詩數十首,後悔自己,年青時未學作詩。
以上這種敘述,敘述了我在羅瑪時的寫作生活,致於幾本外文書,兩本拉丁文,是我的博士論文,三本義大利文,是為介紹儒道兩家的思想,一本中國宗教史,是應一家書局的要求而寫的,沒有深刻的研究;兩本英文翻譯,一本為形上生命哲學譯本,另一本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蒐集而成。
到了臺灣,在臺南五年,因教區事務和梵蒂岡大公會議,沒有時間寫書,連看書時間都難尋,到了臺北,情形好轉,轉向了中國哲學。
在臺北總主教任內,上午下午常在主教公署辦公,沒有寫作的機會。晚上,那時典禮和開會不多,因此晚飯以後,在天母牧廬開始寫作的生活,起初寫些單篇論文,集成《中國哲學的展望》一書,那時方神父出版了自選論文集,我乃發心顧要寫中國哲學思想史,就開始寫先秦篇,費了一年多工夫。繼續寫兩漢南北朝,可是有漢易問題,對於易學我還沒有多研究,乃先寫宋代篇,宋朝以朱熹為主,我專心研究,下了一年多的功夫,把宋儒的思想,分門敘述,條陳各家的異同,宋朝思想家之多,不下春秋戰國,但是思想則不像春秋戰國的紛亂,且有一個共同點, 即是發揚孔孟的思想,故普遍稱為新儒家,寫了宋儒思想,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轉回寫漢朝的哲學思想,漢朝以經學為主,經學家不是哲學家,具有哲學思想,則是易學。然而漢朝的易學家,目的在增加易經卜筮之用,他們各種易說,都在擴充易之卦,加增易卦的解釋,種種方法,都不是按邏輯,而是照自己想像,因此研究易學,非常困難。我用了一年的光陰,為摸到門徑,寫了兩漢南北朝的思想史,以後元明兩代沒有多大問題,祇是資料不易有,又費了一年的精力,才寫了元明篇,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隋唐佛學。佛教從漢末傳入中國翻譯經典,形成宗派,在隋唐佔據了中國思想界,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都正式成為中國佛教的代表。我想用系統方法予以敘述,但不得其門,最後,找到了緣起,乃寫了佛教哲學上、下篇。清朝沒有哲學思想,祇有經學。在清朝初有王船山,船山是一位隱者,而且非反清,他的著作當時不為人所知,到了清末才因同鄉之誼,由曾國潛予以收集印行,才稍有人知道王船山,他是總集宋明的思想,構成一個龐大系統。清朝到了末年,因國家衰頹,有青年乃倡新學,寫了清朝篇,我停止了,不想寫民國篇。不寫思想史了,對於哲學對於各種問題,中國哲學有自己的說法。我先寫有儒家哲學的體系上下兩卷,都是篇篇獨立的文章,用意則都在解釋儒家的爭論。到現在,出版的中國哲學書籍,《儒家形上學》、《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的認識論》,《儒家的生命哲學》,都是整體的、系統地說明了儒家思想。民國七十五年又寫了中國哲學思想史民國篇?那是因為許多學生、許多朋友都勸我寫這本書,作為中國哲學思史的結束,我乃搜集所有資料,寫了民國已故的哲學家,最近才又加了牟宗三的思想,修改了原有馮友蘭一篇,較比原先的一篇,更完滿。以上可說,是對我的中國哲學寫作的全部經過,至於三冊中西哲學的比較,那是中國文化復興委員會語紀念國文的百年誕辰,出版一百冊著作,那三冊,就是百冊記念書中的三冊,內容雖正確,但不是深入的研究。以上寫了我對哲學寫作的經過,這些作品都收集在全書內。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覺儒家的傳統在一個生命的觀念,由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到朱熹的生和仁相合,造成了儒家的「生生」傳統。當前研究中國哲學的人,如熊十力、方東美、牟宗三都有這種主張,我接受這種觀念,用生命哲學貫通了整個儒家思想。但是中國哲學祇講了生命,對於生命的內容,則沒有譜。儒家的生命哲學一種形上學的生命哲學,是從實體的存在上說,實體有在,就是生命,我乃沿用士林哲學論變動來解釋,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形上生命哲學,存在即是生命,生命是內在之動。內在之動是造物主,創造宇宙,為一動力,稱為創生力,宇宙為一動力,每一實體也是一動力,全宇宙是動,動為創造之動,創生力由造物主的創造力,常在動的狀態。這種動是種內在之動,稱為生命,因此說宇宙萬物都有生命。
生命的動,為本體即實體的動,士林哲學以本體不能變動,變動,本體即消滅,所以動都附加體(形)的動。形上生命哲學,以本體為實體,實體的動即本體之動,但是變動並不消減實體。這一點牽涉到依附體問題,乃是形上生命哲學的難題。生命既常變動,就常求發展,先有團體的生命、家庭、社會、國家、生命是相連的,再有自然界的萬物,也和人的生命相連接。再向上,則有和造物者的聯繫。在這種連接的生活中,人的生命得到圓滿的發展,終而歸於造物主,完結人生命的目的。形上生命哲學以為倫理道德也是有形上的基礎。因此生命哲學稱為形上生命哲學。
我寫生命哲學,寫了五次稿,第一次是初稿,第二次修改初稿,第三次為定稿,第四次、第五次則為續編,增寫一些專門的問題,學者只要看定本續編便可以明瞭生命哲學的全部內容。有不有人相信?不敢說。若有人相信則可繼續研究。
近年來有人說羅主教身為主教,祇寫哲學,對於信仰生活卻不寫一字!我便捨了哲學,寫幾本信仰生活的書。首先寫了《生活的修養與境界》。把儒家《中庸》、《大學》、《論語》,修身之道,融合天主教神修之道。天主教神位傳統分為煉路、明路、合路,按三步漸往前繼。儒家傳統的系統不分明,但也有三步的作法。這本書我費了心力,但是讀的人,不一定能明瞭,隨後,我寫了《我們的天父》、《耶穌基督是誰》、《我的聖母》,最後寫了《我們的彌撒》。這幾本書,容易讀,且好讀,希望能取得教內同胞的接納,作為神修的引導。
我自己很尊敬聖五傷方濟和聖小德蘭,取法他們對天主的孝心,以孝心愛敬天主。
四十二冊全書已出版,深深感謝編輯委員會的工作,尤其是主持人林立樹主任,計劃執行,能按步就班,終於如期結束各種事務。我自己祇有如聖路加福音所載基督的話:「你做完主人要你做的事,你要說:『我是無用的僕人,做了我該做的事。』」

2010-07-29


形上生命哲學的發展願景

羅光讀者的問題意識:羅光教授所開展的形上生命哲學完成了前階段的何種任務,又期待後進繼續發展的階段任務為何?
(來源:《生活自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9,頁370~372。) 
中華神學的基本觀念
從中國儒家哲學研究,我也發現儒家哲學可以提供建立中國神學的基本觀念。天主教會的神學是以士林哲學作基礎。士林哲學的最本哲念是「有」(Ens),「有」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切都是有,稱為宇宙萬有。士林哲學追隨亞里斯多德研究「有」:有的種類,有的成素,有的原因,梅瑟曾問天主的名字,天主說「我是有」。有,有絕對的有,相對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宇宙的萬有。都由元形元質以成有的性,性和「在」相結合而成貝體的有。具體的有,有自立體和附加體。宇宙的萬有都變動,變動的動因,最後發自絕對的有,絕對的有為天主,為自有,相對之有,為受造物。士林哲學把「有」、「在」、「自立體」、「附加體」、「主體」、「人稱」這些觀念作為神學的基本觀念。研究天主聖三,基督降生,聖事等問題,結成有系統的學術,成立了天主教的神學。
中國哲學儒家,由易經開始,研究生命,生命即是具體的有,即是「在」(Exislentia)。西洋的存在論(Existentialismus)就是講「在」。宇宙乃一大真體的有,宇宙常變易,變易由陰陽兩元素而成。宇宙常變易,由陰陽化生萬物,所以「生之謂易」(周易繫辭上第四章)陰陽在宇宙內常變,在物體內也常變,就是「生命」一切萬物都有內在之變,都有生命。具體之有都是變動,不變動,就不存在。就如人若不活,就不存在。
用生命作神學的基本觀念,可以和士林哲學相連,結成中國的神學。天主是生命,生命發展要流傳,天父生命流傳乃有聖子,聖父聖子的生命再流傳乃有聖神。三位一體的存在,就是生命週流。生命流傳是愛,所以天主是愛。天主聖三的生命再向外流傳,用創造力,造了天使,造了宇宙萬物,造了人。天使、人、萬物都分有天主的生命力,都是生活。基督降生,乃是神性生命的流傳,人分有基督的生命,和基督結成一體。
由此可見,中國哲學的「生命」觀念,可以作神學的基本觀念。中國儒家是生命的哲學,以生命為基礎,人的生活就是生命的發展。例如儒家的孝道以生命為根基,子女的生命來自父母,子女一生要孝愛父母,一生的行動都是孝。基督孝愛天父,也是以生命為根基。基督一生孝愛天父,一生的言行,都為愛天父,天主在抽象觀念是有,在其體的在,是生命。我記得曾經在神學院的神學論集,看到張春申神父說,以後要研究方東美的哲學,就方東美的生命發展圖去講神學。方東美的生命哲學還是生命發展的程序。我講生命哲學。則從生命的形上本體,從形上學去講,但我還沒有發揮「生命」觀念在各方面的內涵。希望將來有人採用士林哲學的方式把「有」和「在」的觀念,一同中國的「生命」觀念,深入研究。輔大哲學系成立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將來可以成為這種研究中心,和神學院合作構成中國神學。這是我這個老人用最後一次的公開演講向大家表達希望。

2010-07-28


《生活自述》論及全書處

(來源:《生活自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9,頁355~356。)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十五日輔仁大學出版社在榮民總醫院一大廳舉行了「羅光全書」發表會,由楊敦和校長主持,狄剛總主教向大家介紹全書。全書共四十二冊,都為精裝本。我自己臥病榮總醫院,沒有參加發表會,會後他們把全套四十二冊書帶來病房,讓我親見看一看,我祇有感謝天主,感謝編輯會各位委員。
當我認為自己活到不能再有著作的時候,我想收集以往所寫,作一總結,印刷全書,為能編印,賴幾位受業弟子,組織編委會由輔大出版社主任林立樹主持,工作一年,全書出版。絕決不敢妄想為為學術界重要作品,祇望可以激發教會學人,努力使天主教教義,進入中國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活源。

《病榻隨筆》第十八篇:羅光全書

(附註:《病榻隨筆》於一九九七年成書,由羅光自行印製並未出版。本文為其中第十八篇,論及全書之事。)
我印了全書,大家追問誰出錢,是學生書局或輔大出版社。後來大家知道是羅總主教自己花錢,大家問羅總主教那來這麼多錢。並非建築抽稅,而是我任校長十三年來,每月所收薪金,我只花一半,另一半就存在銀行。
作者活著出版全書非常少,都是去世以後,別人來收集的。
我認為自己活到了不能再有著作的時候,就自己收集以往所寫,編輯全書,似乎作總結。
為能編印書,幸而有幾位受業弟子在輔大任職,請他們組織一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乃能順利進行,全書四十二冊,一半為哲學,一半為宗教,雖說不是創作,但也是精心之作。
我研究哲學,是研究中國哲學。一套十大冊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可以供給青年學子作參考資料,而我自己的哲學思想,則是「形上生命哲學」這部哲學,前後五冊,但以後三冊為定本。中國所有形上問題頗多,都予以解決。
其他各部書,各有個別的內容,最後所寫《儒家生命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神》,是經過長久研究而專心寫的,稱得起是著作。
全書出版,我無所有,祇是一個名字,但是代表我一生的工作。好壞我自己不能說,別人說好壞,我獻於天主。

2010-07-27


羅光全書序

作者/羅光
從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十日,由南京保祿書局出版白話詩集《羅瑪晨鐘》到昨天十月十日,已經過了四十六年。在這四十六年裡我所出版的各種中文書,共有五十八冊,再加上八冊外文書,總共六十六冊。
天恩浩蕩,我跪在聖堂裡虔誠地感謝天父的恩賜。六十六冊書,各有內容,都是經過細心思考,慎重執筆寫的。學術的價值和文藝的價值,不敢說高;然可以供研究哲學和宗教的人士閱讀。六十六冊書由不同的書局出版,分散各處。今年,費了四個月的工夫,收集了全部著作。想到後年為我晉司鐸(神父)六十週年,乃決定把六十六冊著作一併重新付印,名為《羅光全書》,作我向天父為晉鐸六十週年的獻禮。
六十六冊書看來頗亂頗雜,實際上則抵屬於兩類:或屬於哲學,或屬於宗教。哲學方面的書很單純,都是關於中國哲學;介紹西洋哲學的書,抵有兩冊《士林哲學》,以及三冊比較哲學研究的書。宗教方面的書有三種:有傳記、有靈修、有教義。附在宗教一類的書則有文集和詩集。素性喜愛文藝,少年時,讀中西文的小說和詩詞頗多,自己便寫了一些生活記錄的文字,頗帶文藝性,所寫傳記也是寫傳記文學。作詩,沒有學過舊詩作法,又嫌新詩沒有韻,多空想,乃仿宋詞長題句作法,用國語音韻,寫了三冊白話詩,大部分承翼古詩的感物觸景的風格,也仿西洋詩或宋詞的敘情。來到台灣後,則再沒有寫了,也認為這種詩,乃是小弄意不要保留。這次拿詩集細看,覺得寫景寫物蠻有意思,又有生命中的一些紀念,乃刪去那些仿宋詩和西洋詩的敘情篇什,保留了寫景寫物的篇章。近兩年學習作古詩,頗有可觀,因也抄留幾十首。
我一生寫作的目標抵有一個:使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一究中國哲學,費了十年的工夫,寫完《中國哲學思想史》,從先秦到民國,一共九厚冊。又寫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儒家的形上學》、《儒家的生命哲學》。從長期的研究和寫作,我尋到儒家哲學的基本中心,在「生命」的觀念,朱熹以生命為「仁」,「仁」乃儒家哲學的代表和象徵這一點,並不是我的發明,民國以來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如熊十力、梁漱淇、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都有同樣的見解,也都有說明。
我用儒家的「生命」作根基,融合士林哲學,建立了我的形上生命哲學。我寫了五冊,一冊一冊地修改補充:初本、修訂本、訂定本、續編、再續編。五冊書記錄了我研究的歷程,一步一步地加深,一步一步地加滿。學者很可以不同意我的主張,然不能不認定我的研究方法,乃是嚴密的哲學方法,絕不如同康有為寫《大同書》,也不如同吳敬恆寫《上下五千年》,隨便自己幻想。
我求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沒有用天主教的信仰去寫中國哲學史,如同馮友蘭以唯物辯證論的思想寫中國哲學史,我所寫中國哲學的書,純粹客觀地講中國哲學,講論的方法,則用士林哲學方法。台灣商務印書館編者介紹我的《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思想研究的方法與詮釋,一直為學者所爭論,本書不僅清楚地表現出各家的本旨,更由各家的門徑中指出一條共通的方向──人生哲學。在現今各種思想雜陳之際,本書確能讓讀者有系統且清楚地了解中國哲學。」這段評語印在這冊書封底的裡面,不是我寫的,也不是我說的,乃是編者自動並自力所寫。我覺得編者說得對,中國哲學的共通方向,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的基礎,則是形上的生命哲學。
屬於宗教方面的書,我盡力用中國文學的筆法,使教外人讀時不感到太生澀。在靈修生活上,中國的人生哲學和天主教的人生哲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常使兩者融會,彼此相通。
我本著使天主教進入中國文化的目標所寫的書,還是舖路的書,希望有更多更能幹的天主教學者,繼續邁進,使天主教在中國生根。
為編印這套全書,承輔仁大學多位教授弟子,同心協力相助,組織了編輯委員會負責編輯。後交由台灣學生書局承印,還有洪修女經管出版經費,對他們她的辛勞,我衷心感謝。他們和她們的芳名,將會刊在本書的編輯委員名單內。
羅光
序於天母牧廬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一日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2010-07-23


關於《生命哲學》之冊別問題澄清




Q1:甚麼是「生命哲學」(Metaphysical Philosophy of Life)?

A1:生命哲學是羅光博士畢生研究中外哲學後自行開創之哲學系統。
由於此篇文章旨在簡短說明《生命哲學》之冊別問題,在此不在贅述生命哲學之具體內涵,僅以博士於初版自序中的一段話來簡單鉤玄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不是「隔岸觀火」地研究哲學的對象,而是我在哲學的對象內生活。這就是中西哲學的結合,萬物為「存有」,「存有」為「生命」。
又指出自己的理想目標:
生命哲學可以代表中國傳統哲學的革新而成為中國的新哲學嗎?生命哲學可以作為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結合成為教會本地化的基礎嗎?請好心的讀者自作答覆。

Q2:說《生命哲學》有冊別上的問題是甚麼意思?
A2:生命哲學之整個體系為羅光博士嘔心瀝血之作,在初版出版後博士又多方修訂,以致於有許多書名同樣稱作《生命哲學》的書在流通。由於同一系列的書多達七、八冊,容易導致初次接觸羅光著作者的疑惑而不知道各冊間的系統聯貫。
例如:《生命哲學》同樣書名但內容彼此不同就多達三冊,後來又有《生命哲學續編》、《生命哲學再續編》等冊出版,究竟誰先誰後、寫作或閱讀上的關聯究竟如何為初次接觸者就會造成困惑。

Q3:究竟《生命哲學》全系列書籍共幾冊?
A3:就《生命哲學》之整個體系而言,全系列書籍共有九冊,各冊資訊羅列如下:
冊別
冊名
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社
1
《生命哲學》
1985(民74)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
《生命哲學(修訂本)》
1988(民77)
臺灣學生書局
3
《生命哲學(訂定本)》
1990(民79)
臺灣學生書局
4
《生命哲學續編》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5
《生命哲學再續編》
1994(民83)
臺灣學生書局
6
《生命哲學綱要》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7
《形上生命哲學》
2001(民90)
臺灣學生書局
8 
《生命哲學的美學》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9 
《人生哲學(訂定本)》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Q4:那麼,《生命哲學》全系列書籍彼此間的關係如何呢?
A4:
全系列九冊,按照學思歷程而言,第一冊到第五冊以及第九冊都是在《羅光全書》出版以前成書,且也編入《羅光全書》中;第六冊到第八冊則是羅光博士於《羅光全書》出版以後才完稿出版。
全系列九冊,筆者私下以為按主題說可以粗分為二:生命哲學本論、生命哲學分論。
生命哲學本論方面。請參考上表,其中第一冊到第七冊為生命哲學之總論,依次序為羅光博士寫作出版之次序,同時也顯示羅光生命哲學從發軔到發展完備的次序。其中第一冊到第五冊可以說是本系列最初出版的部分,就內容來說,可以說是三集但是內含五冊。所謂「三集內含五冊」的意思是:第一冊到第三冊為同一集但是前後經過修訂後再版了兩次,所以第一集總計有三本。第四冊《生命哲學續編》為第二集,第五冊《生命哲學再續編》為第三集。
第六、七冊是在《羅光全書》出版後完成。第六冊《生命哲學綱要》有雙重意義:首先為對前面五冊的總整理,其次為下開第七冊《形上生命哲學》也是整個生命哲學最後定論的雛形。最後,第七冊也就是整套生命哲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論述上的最後一冊與定論。
至於生命哲學的分論方面,又可以分為兩類:美學與人生哲學。羅光博士生平雅好藝文,對於美學也有一己之見地,故第八冊《生命哲學的美學》是其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來完成之自己的美學思想。第九冊《人生哲學(訂定本)》則是博士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針對先前成書的《人生哲學》所進行的全面改寫而有的著作。
類別
冊別
冊名
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社
生命哲學本論
1
《生命哲學》
1985(民74)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
《生命哲學(修訂本)》
1988(民77)
臺灣學生書局
3
《生命哲學(訂定本)》
1990(民79)
臺灣學生書局
4
《生命哲學續編》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5
《生命哲學再續編》
1994(民83)
臺灣學生書局
6
《生命哲學綱要》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7
《形上生命哲學》
2001(民90)
臺灣學生書局
生命哲學分論
8 
《生命哲學的美學》
1999(民88)
天主教輔仁大學
9 
《人生哲學(訂定本)》
1992(民81)
臺灣學生書局
總結以上,可以說全系列九冊書,從未被系統整理如上,前面七冊為對生命哲學的系統性闡述但隨出版時間推移思想內涵也漸趨完備,後面二冊則是按照生命哲學的前提來討論其它哲學問題之叢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