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佳的問題,它能幫助我們看清聖經中兩套最重要的歷史神學觀之間的差異。申命記派歷史(DtrH)和《歷代志》是從兩個非常不同的角度來回顧以色列的過去。因此,與其說DtrH「如何看」《歷代志》,不如說我們可以對比這兩套敘事,因為《歷代志》的成書時間晚於DtrH,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對DtrH敘事的一種「回應」、「修正」或「神學重述」。
從DtrH的視角來看(如果它能回應的話),《歷代志》的觀點可能會顯得「不完整」或「過於樂觀」,因為它省略了DtrH認為至關重要的批判性內容。
以下是從DtrH的神學立場來對比《歷代志》的幾個核心要點:
1. 神學焦點的根本差異
DtrH(申命記派歷史):
焦點:聖約的忠誠與道德順從。核心問題是:「以色列和猶大為何因悖逆聖約而滅亡?」其敘事充滿了先知性的批判,強調失敗與審判。
上帝形象:審判官與立約者。祂公義地執行聖約的咒詛。
目標讀者:被擄至巴比倫的群體,為國家的災難提供神學解釋。
《歷代志》:
焦點:敬拜的正確與神的同在。核心問題是:「在聖殿被重建的時代,上帝子民的身分和盼望是什麼?」其敘事強調理想化的敬拜和大衛之約的永恆性。
上帝形象:樂於赦免、賜下醫治的君王。祂對大衛家的應許是無條件的。
目標讀者:從被擄之地歸回、重建聖殿的群體,為他們建立新的群體身分和盼望。
2. 對大衛王朝的處理:批判 vs. 理想化
這是兩者最明顯的區別。
DtrH:對大衛和所羅門採取批判性的讚揚。
它毫不隱瞞大衛的罪行(與拔示巴通姦、謀殺烏利亞)。
它詳細記載所羅門因妃嬪引誘而拜偶像,導致國家分裂。
觀點:即使是最偉大的君王也是會犯罪的,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向聖約負責。
《歷代志》:將大衛和所羅門理想化為敬拜的建立者。
完全省略大衛與拔示巴的事件、押沙龍的叛亂等家族醜聞。
完全省略所羅門的偶像崇拜。
聚焦於大衛籌備聖殿、組織祭司和利未人班次;所羅門建造聖殿並獻上偉大的禱告。
觀點:大衛王朝是上帝在地上建立敬拜國度的完美器皿。
3. 對北國以色列的態度:納入敘事 vs. 神學否定
DtrH:給予北國以色列大量的篇幅。從耶羅波安一世到被亞述滅亡,DtrH詳細記錄了北國諸王的歷史,將他們視為「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 的負面典型。北國的歷史是聖約審判的一個完整部分。
《歷代志》:幾乎完全忽略北國。對《歷代志》作者而言,北國是非法的、分裂的群體。真正的「以色列」是南國猶大,特別是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的群體。當它提到北國時,通常是將其居民視為「以色列人」,是猶大君王(如希西家和約西亞)改革和潔淨行動的對象。
4. 因果報應的機制:國家命運 vs. 個人報應
兩者都相信「行義得賞,行惡受罰」,但運作層面不同。
DtrH:強調集體性和世代性的後果。瑪拿西王的罪導致整個猶大國最終被擄,即使中間有約西亞這樣的賢君也無法挽回(王下23:26-27)。這關乎國家的命運。
《歷代志》:強調立竿見影的個人報應。
烏西雅王長大痲瘋是因為他僭越獻祭(代下26:16-21)。
約沙法的船隊毀壞是因為他與惡君亞哈謝合作(代下20:35-37)。
觀點:只要悔改,祝福立刻恢復。這給歸回的群體帶來了即時的盼望:只要他們正確地敬拜,上帝的祝福就會臨到。
總結:DtrH會如何看《歷代志》?
如果DtrH的作者可以評論《歷代志》,他們可能會說:
「你忽略了歷史的教訓!」:DtrH會認為《歷代志》省略大衛和所羅门的罪行,是抹去了一個關鍵的神學要點:所有領袖和民族都需要先知性的責備和聖約的警告。忽略這些失敗,就無法真正理解被擄的根源。
「你過於簡化了上帝的作為。」:DtrH展現了歷史的複雜性(義人的苦難、惡人的暫時興旺、罪的世代影響),而《歷代志》更傾向於一個「機械式」的立即報應神學,這可能無法完全解釋現實中的苦難。
「你的焦點太狹隘了。」:通過忽略北國,《歷代志》將上帝的故事局限於猶大和耶路撒冷。DtrH則會堅持,上帝的聖約關乎全以色列十二支派,他們的悖逆與審判是整個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歷代志》不是DtrH的延續,而是對其敘事的「神學重寫」。它從DtrH的「先知-批判」視角,轉向了一個「祭司-重建」的視角,旨在為一個遭受創傷後需要確立身分和盼望的群體,提供一個建立在敬拜、聖殿和大衛之約之上的堅實基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