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5, 2025

士林錫安堂

士林錫安堂的曹力中牧師與劉秀慧牧師用他們一生的事奉逐卷逐章地教導聖經,他們也在他們的網站上分享了完整的錄音與講義。這是我在華人教會裏面看到一個最堅持聖經教導的教會。三十年前我曾有幸親耳聆聽他們的教導。可惜我未能在士林錫安堂聚會,在他們的門下學習。但可幸的是他們留下了完整的紀錄,我還是可以透過網路向他們學習。這正是我所理想中聖經驅動的教會。如此漫長而紮實的工作,在今天的快餐店文化中,實在是非常罕見。我在這裡要特別的推薦士林錫安堂這個教會,也要特別的向兩位神忠心的僕人使女致敬。我也盼望將來有更多的聖經驅動的教會能夠被建立起來。士林錫安堂繼承了溝子口錫安堂榮教士的精神,追求主的同在,而又扎扎實實建立聖經的基礎。好久沒有見到他們了,回想起來甚感慚愧,那麼多年過去了,感覺自己實在是一事無成,虛度光陰。而他們卻是安然住在基督裏,按時侯結果子,如今已經是果實纍纍。


我最近透過曹力中牧師的講道,讓我又重新回顧錫安堂的教導。我如今更珍惜錫安堂所堅持的讓基督住在我心的教導。基督復活升天,坐在天上的寶座,賜下聖靈澆灌,進入信徒的心中,使基督因信住在我們的內心掌權做王。這是基督王權的真實意義,這也是五旬節聖靈澆灌真實意義。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有的牧師並不知道這個新約的核心真理。士林錫安堂是錫安堂中少數能夠有神的同在的操練,也有札實的聖經教導的根基。靈恩派的問題是反智,重視靈恩經歷,而輕視聖經的基礎。有的傳道人一直強調要過內在生活,卻從來沒有好好地解經。而士林錫安堂繼承了榮教士重視講解聖經的精神。這也是我特別珍惜士林錫安堂的原因。士林錫安堂重視五旬節聖靈澆灌的內在真實意義,就是讓基督在我們裡面掌權做王,而非注重靈恩經歷的外在現象。注重靈恩經歷的外在現象,這是許多靈恩派的問題,我想這是士林錫安堂與靈恩派最大的區別。神的話與神的靈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需要有在悟性上對聖經有客觀的理解,也要在靈性上對聖靈有實際的經歷士林錫安堂是少數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教會,所以這是一個值得我關注與學習的教會。


曹牧師雖然是五旬宗的牧師,但他說他的講道受改革宗清教徒的影響很深,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聖經與神學都是很正統的,所以他避開了許多靈恩派可能的偏差。他肯定五旬節聖靈澆灌的意義,但在聖經與神學仍是屬於改革宗的精神。與其說他是靈恩派,其實他的路線接近慕安德烈或是鍾馬田,是改革宗裡面強調聖靈工作的那一派,也許應該說是改革宗聖靈派,其實改革宗一直都很強調聖靈的工作,有人說加爾文是聖靈神學家。聖靈的工作是要將人帶進聖經的真理,使人對神的真理有一層更深的體認,不要停留在一些靈恩的表象,那都只是表層的現象,並非聖靈工作的核心意義。



Tuesday, August 26, 2025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是朱熹(1130~1200)將他的讀書經驗傳授給學生而刊印出來的一本書。

  朱子論及讀書時,常說讀書乃學者第二事;他說的第一事則是要盡性以全天之所與。但欲盡性以全其所受於天者,仍須從讀書做起,所以他說:「人之為學,固是欲得之於心,體之於身,但不讀書則不知心之所得者為何事。」因此讀書務求有得,得之於心,始謂之得。大凡學問,聞之知之,皆不為得,得者須默識心通,俾心通乎道。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下學上達、循序漸進,以求至於私欲淨盡而天理流行之域。
  讀書之功,深淺不一,而所見亦異;每有會意,欣然好之,蓋真知其味,始為自得。能自得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進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者由喜而好,由好而樂,必能有得於心。
  朱子又說:「讀書以觀聖人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讀聖賢書,目的在了解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之處,再則應視聖人教人如何努力處,深究體會。故朱子主張「學者讀書,務要窮究,道問學是大事,要識得道理去做人」。又說:「聖人言語,一重又一重,須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膚,便有差錯,須深究方有得。」
  朱子讀書的方法有三,學者必須知道:「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須反覆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必求效,三也。」朱子之意,首先學者讀書不可貪多,食而不化,無益於學;其次讀書務求融會貫通,故應反覆體驗玩味涵泳其義理;至於鑽研立說,應俟深究有得,學有專精,亦即水到渠成之日,再著書立說,以成一家之言。所謂埋頭理會,亦即使心無旁騖,精神集中,專心致志,反覆深入研討。所謂不必求效,是說要人只顧耕耘,莫問收穫,若有求效之念,難免迫促助長,則心難寧而意不專矣。
  此外朱子尚說:「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朱子所謂熟讀,也就是要一讀再讀,今日讀,明日讀,全神貫注,熟讀精思,通觀細究,融會貫通,識得古人旨意。但所謂熟讀,並非只記詞章,而必須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融會貫通,審核比較,得以識其高低上下、輕重厚薄,以及脈絡相關、性質所近處,無不得之於心。
  朱子又說:「讀書之法,須是從頭至尾,遂句玩味。」「人言讀書當從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說。若是讀此書,未曉道理,雖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猶可也。若徜徉終日,謂之從容,卻無做工夫處。譬之煎藥,須是以大火煮滾,然後以慢火(即文火)養之卻不妨。」朱子主張讀書須詳加玩味。另朱子又說:「讀書通貫後義理自出。」「讀書著意玩味,方見得義理從文字中迸出。」也就是說,讀書應仔細一再研讀,雖舊曾看過,重溫方可知新。假使只顧速讀,不去記憶,不求理解、如何能著意玩味。
  不僅如此,朱子更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讀書,自有個捷徑法,便是誤人底深坑也。」可見讀書要循序漸進,玩索窮究,融會義理,千萬不能投機取巧。要像剝蕉抽絲般,一層深似一層。
  要之,朱子認為讀書原為明理義,知廉恥,以成聖成賢為職志,以立己達人、敦品博文為依歸。故朱子常感嘆近日真個讀書人少;一般士子,均為博取功名利祿而求學,冀功心切,急於時用,鮮能靜心鑽研,致力於希聖希賢之學。朱子以科舉所需之學,非切己之學,故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如此濟得甚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因此指出讀書須虛心切己,了解聖賢立言之旨,並反求諸己而躬行之。所謂切己之學,朱子以為「非僅於言語文字上著力,必須存心養氣,讀書窮理,持守省察,積其精誠,循序而進 ,然後可得。」孔子曾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也就是切己之謂,為人即逐名之謂。為己之學,其終至於成物;為人之學,其終至於喪己。二者之分別,實人材風俗盛衰厚薄之所繫,而為教者所不可不審慎留意並予導正的。

Thursday, March 27, 2025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

戴季陶的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把孫文的思想追朔到中國的傳統儒家人文思想。他用民生哲學來總結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

他說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目的一樣,但共產主義的哲學基礎是馬列唯物主義。以階級鬥爭來達到無產階級專政。三民主義是的哲學基礎是民生哲學,以國民革命的軍政訓政來達到民主憲政。其實這兩種主義的目的與手段都不一樣。馬列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階級鬥爭的思想。誰有錢,就把誰鬥死,財產沒收充公,而最後公有制與黨有制分不清。沒有私有財產,沒有言論自由,人人最後都徹底失去反抗的能力,專制的黨國體制最後成了一隻吃人的大怪獸,這樣的極權統治是暴政。三民主義是基於孔子的仁政思想的現代化版本。國共早在清黨的時候就已經分道揚鑣了,清黨是主張學術自由的蔡元培提出來的。蔡元培,胡適,傅斯年這些主張自由民主的人都反共。張君勵,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錢穆,余英時這些新儒家的人也都反共。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不容我們模糊我們的立場。當時看錯方向的人下場都非常的淒慘。

三民主義的路線在最後在大陸是失去了歷史的主導權。不幸的是在當時左傾是一種趨勢與潮流,中國晚清的失敗,使中國的年輕人否定傳統,走向激進的路線。但若不以目前一時的成敗論英雄,中道的三民主義的路線才是中國歷史未來的主流。難道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要一直持續下去嗎?

中國哲學的主流是生生哲學,而民生哲學就是生生哲學的社會思想的現代版。

鄔坤如曾在文化哲學講錄繼續闡述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隨著國民黨的式微,國父思想如今已經很少人再提了。其實國父思想是中華民國的建國思想的根基,沒有國父思想,就失去了中華民國的建國精神,這是中華民國的國魂所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就是三民主義。自中華民國憲法實施以來,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領土,也成為三民主義唯一的實驗區。如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倫理,民主,科學的精神已經實現在台灣。比較資本主義的美國,共產主義的中國,我深深覺得台灣是一個更適合人民安居樂業的家園。這也許是身為台灣人的偏見,但住在美國多年,真的覺的這是一個不安全的社會,醫療成本昂貴沒有效率。中國大陸則太過極權專制。平心而論,還是台灣最好。

鄔坤如是天主教的哲學家,也是三民主義的哲學家。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著有西洋哲學史話與文化哲學講錄。他跟羅光都是屬於士林哲學的哲學家。也是擁護三民主義的哲學家。只有在中華民國憲法,信仰的自由是真正得到保障的。

如果你比較現代中國的思想,其實可以看到孫文的三民主義,融合了儒家思想,自由民主的思想,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思想。他客觀權衡各種路線的主張,最後提出一個綜合性的思想。他不是保守,也不是激進,而是一種中道的思想。

我這麼說,純粹是我客觀誠實的觀察,也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此時我正好回到台灣,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跟共產政權的文攻武嚇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這個極權專制的政權真的讓人內心感到厭惡與唾棄,令人噁心致極,這些人跟流氓土匪,黑道幫派沒有什麼兩樣。老實說,我並不喜歡現在很多國民黨的人吹捧中共的做法。這是打著自由民主的旗子在扼殺自由民主的種子。這些所謂深藍的國民黨人背離了三民主義的理想,跟共產主義投降,真令人不齒。

前幾天去重慶南路的黎明書局買方東美先生的書,他是一個學貫中西的哲學家。這幾天我都在讀他的書,深受感動。他的書就跟其他黎明的書擺在最後面的小角落,彷彿被人遺忘一般。我覺得這真是可惜,他是台灣光復後第一位來台的哲學家。他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闡釋都非常精彩。他把中國哲學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有一種毫不遜色的價值。

方東美全集: 中國的人生哲學,方東美演講集,科學哲學與人生,生生之德,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學,華嚴宗哲學,新儒家十八講,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堅白精舍詩集。方東美早年在中央大學任教,光復後到台大,退休後到輔大,一生致力於哲學的教育,他是個真才實料的哲學家。國防部的黎明出版他的全集,因為他也是蔣介石的國師,所以他也算是國民黨政府官方支持的哲學家,但他並不是一個阿諛奉承的人。

中華文化是根本。三民主義是基於中華文化的建國理想。中華民國是基於三民主義所建立的國家。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中華民國,這三個是三位一體。堅持中華民國的憲政法統,就是堅持三民主義的正統,就是堅持中華文化的道統。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是戴傳賢先生先提出來,後由蔣介石與陳立夫進一步發展與闡述。周世輔與鄔昆如也有相關的著作。孫文自己並沒有一本書稱之為哲學,這些哲學都是後人從他的著作去引申出來的。方東美做為蔣介石的國師,他好像並沒有提過三民主義的哲學,但他的人生哲學,生生之德,都是在講生機哲學。新儒家的張君勵,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錢穆也沒有提三民主義的哲學,但他們都是支持中華民國,堅決反共的學者。今天中華民國的命脈命在旦夕,一旦中華民國消失,這個中華文化的道統也很難維繫下去。中共只能允許用唯物史觀來詮釋中華文化。

從中國哲學史來看,宋代理學,明代心學,清代實學。清代實學看重經世濟民的社會思想,孫文主義也是繼承這個發展,孫文思想以中華倫理為核心價值,結合民主科學的普世價值,來使儒家的主體性思想可以客觀化在政治,經濟,社會體制。這才是中國應走的康莊大道。宋代理學:朱熹,明代心學:王陽明,清代實學:王船山。理學重理,心學重心,實學重氣。性為理,情為氣,心統性情。理學相當於黑格爾的邏輯學,心學相當於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實學或氣學相當於黑格爾的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只是理學中的理是易經的邏輯學,或是陰陽五行的邏輯。黑格爾辯證法是正反合,易經是陰陽合。黑格爾辯證法是矛盾與統合,易經是陰陽互補的統合。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革命的時代歷史中,在矛盾中求統一的邏輯。陰陽五行卻是農業社會中,宗族倫理,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周期循環的陰陽互補,和諧穩定發展的邏輯。

中國講德治,西方講法治,若是能結合這兩者的特性,那就是完美的結合。我認為中國的道路應該是以中國的人文精神為核心價值,結合憲政的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建設一個物資與精神生活均富豐盛的民生社會。其實這就是三民主義或說孫文主義的精神,也是今天台灣所走的路線。統派人士如果認識不清,以為中共所走的就是三民主義的路線,這真的是自欺欺人,將把台灣這中華文化圈僅存的自由寶地推上萬絕不復的深淵。但我也不是贊成切割中華文化與中華民國的獨派思想,中華文化與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最大資產,而不是負擔,不僅不應切割,更應積極維護與發揚。當有一天共產主義在中國信用破產的時候,中華文化與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要秀出來的兩張王牌,中華文化是道統,中華民國是法統。中華民國憲法可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實行過的民主憲政體制,不是說他有多完美,但它的歷史意義是無法被抹滅的。維持現狀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維持現狀對台灣是有利的,現狀是甚麼,現狀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台灣共和國。急統與急獨對台灣都不利,急統與急獨其實都將使台灣失去自由民主,但維持現狀是需要努力堅持的策略才會成功,不要與中共硬碰硬,以和解代替對抗,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保留一個各說各話的戰略模糊的空間,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生存爭取空間與時間。要有智慧地應對與妥協,生存下來才是王道,等待時機,復興中華。堅持中華文化,堅持三民主義,堅持中華民國,這才是台灣的生存之道,也是今天中華民國所應該堅持走的路線。我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看到中國唯一的希望。中華民國憲法是歷經革命,北伐,抗戰,反共戰爭與在台灣的民主運動的成果,是一部得來不易的憲法,是一個經過先民流血流汗所捍衛的國家。我們要珍惜,要堅持。今天中華民國台灣在中共強權的威嚇底下生存,實屬不易。願上帝保護這個小小的國家,讓上帝的福音,還有中國的文化,與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 能夠在台灣保留一線生機。這就是中華民國存在的最大價值。




Sunday, January 19, 2025

民國哲學的發展

民國哲學很多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方東美是中國哲學和機體主義(柏格森 懷海德),中國哲學偏向陽明與佛學。
牟宗三是中國哲學和康德,中國哲學偏向陽明。
唐君毅是中國哲學和黑格爾,中國哲學偏向陽明。
羅光是中國哲學和士林哲學,中國哲學偏向朱熹。
錢穆是純粹傳統的中國哲學,偏向朱熹。
這些人都是堅決反共的民國哲學家與史學家。
中華文明仍然處於紅潮的浩劫之中。
民國哲學是現代中國哲學的淨土,免於馬列主義的污染與干擾。
他們生在西潮與紅潮氾濫的時代,卻又用他們的思想捍衛中華文化。
向這些堅守中華文化的哲學家與史學家致敬。
他們所闡述的中國哲學,讓中國哲學繼續在西潮與紅潮氾濫的時代發光發熱。
他們是孕育我對中國哲學認識的前輩。
我們需要有更多這樣的有志之士堅守中華文化的道統。

機體主義其實就是以易經的生生哲學為核心的生命哲學
這是中國哲學的正宗。
生生哲學超越了西洋哲學的唯心論與唯物論之爭,
可以說是心物合一的唯生論。生命是性與情,理與氣結合的產物。
就人生哲學而言就是儒家的仁學,仁義是核心價值,禮樂是其教化工具。
儒家強調文化治國的理想,體現以道德的人文精神治理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
以達世界和平的大同社會。這是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
也許我們永遠達不到這樣的理想,但這個理想仍然驅動我們努力去建造一個更合理的社會。
就現代版的儒家社會哲學而言就是三民主義的民生哲學,
這是社會互助的大同社會,
而非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
亦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
這是一個包含資產階級,中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互補與共存的全民社會。
保留自由經濟的市場競爭,使民生經濟可以得到發展的空間與動能。
在市場競爭中有社會的互助與調節,使弱勢的社會族群有生存的空間。
這就是民生主義的社會。
民國哲學的新儒家與三民主義體現了現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藍營的人應該回過來走中道哲學,向中間路線靠攏,不要附合共產黨走左傾的紅色路線。
共產黨是把中國哲學唯物化來配合其政治目的。
余英時說這是儒學的死亡之吻。
無產階級專政其實就是共產黨的一黨專政。
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就是獨裁極權的統治。
國有制本質上就是黨有制。
而黨又被少數權貴所控制。
這是不折不扣的紅色貴族政治。
人民民主專政就是以暴力為基礎,以人民為口號的專制體制。
一個充滿謊言的政治體制。
這是中國現代史不幸的發展。
一群自認進步的人將中國文化的發展推向斷崖。
民國哲學的可貴在於為中國文化保留一現生機。

生生哲學與基督教的生命神學其實是可以相互呼應的。
儒家的生生哲學是入世的理想。
道家的自然哲學是隱世的理想。
佛教的空幻哲學是遁世的理想。
希臘的理想哲學是超越的理想。
西方的理性哲學是世俗的理想。
基督的生命神學是來世的理想。

只有基督教是神學,其他都是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人的智慧,人的文化。
聖經卻是神的智慧,神的啟示,神的話語。
這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上帝超越了一切的人文價值。
上帝是一切人文價值的總結。
殊途同歸的意義不是你可以從不同的哲學路徑尋找到神,
殊途同歸的意義是無論你從哪一條哲學路徑尋找真理,
你會發現所有的哲學都有其侷限性。
你可以找到有限的真理,
但你無法找到終極的真理。
最終你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結論:
真理的總結就是基督,就是上帝。
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
這是真正通到永生上帝的唯一通道。
其他的路徑都只是對今生暫時的引導。
這是你最後唯一的結論。

中華文化是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人文思想,
中華文化誠然可貴,但他是一種自然啟示下的人文哲學,而非直通上帝的特殊啟示。
我誠懇地希望中國人來認識基督,認識上帝。
基督徒也要認識並尊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使基督的光照耀中國,讓中國文化經過十字架的洗禮而重生。
讓中國文化因為基督而煥發新的生命,新的動力,新的未來。
中國人以前接受過印度的佛教,刺激了宋明理學的發展。
現在是讓基督教來重生中國的時候了。
我相信這也會帶來新時代意義的中國現代哲學。
其實很多人都發現中國哲學內在所具有的宗教意識,就是敬天的傳統。
雖然孔子將此內在的宗教傳統予以人文化,但敬天傳統一直都存在的。
北京的天壇就是一個證明。這是古代皇帝祭天的祭壇。
而天作為一個既超越而又內在的實體,其實更接近基督教裡的上帝與基督。
天是出自自然啟示的默現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以自然宇宙的運行,來向人說話的上帝。
基督教上帝是特殊啟示的朗現天。
以使徒和先知的傳達,來向人說話的上帝。
兩者可以視為一體兩面。
上帝就是天,天就是上帝。
所以天主教以天主翻譯上帝。
只是中國傳統有時候不能嚴格區分自然天與超越天的不同。
自然天是指宇宙,是受造之物。
超越天是指宇宙的創造者,造物者本身。
由現象界的自然天去認識超越現象界的超越天的存在,是一個哲學的突破。
至於佛教裡的佛並非上帝實體,而是一個看空世界的覺悟者。
的確世界都要過去,萬事都看做糞土,但唯有上帝永遠長存。
看空世界,和傳道書那個傳道者一樣。
但傳道者卻體悟到唯有在上帝的手中,人生才有真實的意義與價值。

儒家傳統有一種隱含的上帝信仰,這就是儒家可以與基督教共存的基礎。
正如基督教在西方,也曾與希臘哲學共存。
其實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發生在中國。
我講的是共存,而不是融合。
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所以他們可以共存,攜手合作,
但他們不會融合成為一體。
基督教神學掌管恩典的領域,這是上帝的國。
哲學掌管自然的領域。這是地上的國。
一高一低,兩個國度,相輔相成。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
將上帝的公義、聖潔、慈愛,注入人間。
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這就是人間天國,這就是大同社會。
這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

這大概就是我思想聖經與中國文化的結論,
我的重點是聖經如何與中國文化做一種有機的結合。分別區隔,但也共生共存。
聖經與中國文化是有所分別的區隔。一出世,一入世。
聖經與中國文化也是兼容的共存。天國與地上國,兩個國度,相輔相成。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不宜對抗,但也不是毫無區別的看待。而是採取區別,但不對抗,合作但非合一。
但我想這就是中道哲學的精神。
中道哲學重視傳統歷史文化的延續性發展,而不主張與傳統一刀切。
我不反對民主與科學,
但我反對拋棄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
五四時代的人,以為中國儒家傳統是制約中國現代化的因子。
但西方啟蒙運動的伏爾泰可是認為中國儒家是理性主義的哲學。
日本的明治維新可是把王陽明哲學當作是明治維新的核心價值。
激烈的反傳統思想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這種激烈的文化大浩劫。
高舉階級鬥爭,高舉毛澤東思想,那不是人間天堂,而是人間地獄。
今天中共仍然高舉毛澤東,何等可悲的愚昧。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開始就肯定中華文化的價值。
三民主義是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價值的現代化國家發展的思想。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步自封。
這就是兩條不同的道路。
三民主義的核心思想並不過時,反而在歷史的考驗中越來越顯出其獨特的價值。
青天代表民族主義,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白日代表民權主義,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
滿地紅代表民生主義,大同社會的理想價值。

理學與現代科學其實可以兼容,格物致知,事事求理,就是一種科學的精神。所以物理學最早翻譯作格致學,即使物理學也是含有理學兩字。科學的發展把朱熹的道學問的精神發揮到極致。道學問而尊德性,這是說明知識的目的是道德。科學的研究固然講求客觀的價值中立,但是科學的目的是造福人類,正德,利用,厚生。中國人講學問是以道德意識為終極的依歸。

Sunday, December 22, 2024

Bible Driven Church

 

Bible Driven Church


A church needs a solid foundation: a well-structured Bible curriculum, dedicated teachers, and a group of students eager to learn.

In a healthy life cycle, this process resembles the growth rings of a tree, marking the evidence of life and growth. Without this foundational infrastructure, church activities risk becoming purposeless and stagnant.

When a church stagnates, its spiritual quality does not grow. Without growth in spiritual quality, there is no growth in quantity either.

True and substantive church growth is rooted in the Bible. It begins with qualitative growth, which naturally leads to quantitative growth.

Calvary Chapel in Southern California has grown remarkably, and their sermons follow the Bible sequentially from beginning to end.
Chuck Smith discovered that when he preached directly from the Bible,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church grew naturally.
He was inspired by a statement from Halley's Bible Handbook:

“The most important suggestion in this book is simple: every church should have a plan for the congregation to read the Bible, and the pastor’s serm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assages read during the week.”

Why don’t more churches adopt this practice? I don’t understand. Personally, I’ve always hoped for a church like this.

Dr. Timothy Lin emphasized that the secret to church growth lies in the proper teaching of the Bible.

Your expository preaching should attract people—not because you talk about current news or tell stories, but because you rightly divide the Word of God, illuminating its meaning. When God’s Word is explained clearly, it brings light to people’s eyes, ignites their hearts, and kindles the lamp of life, allowing them to shine the light of life. This is life-driven ministry.

I view systematic Bible study as the foundation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church—whether through Sunday sermons, Sunday school, or fellowship groups. At the very least, the church should have one ministry dedicated to systematic Bible study. Sunday school is an excellent starting point.
If Sunday school and fellowship can work together—one focusing on biblical exegesis and the other on practical life application—the result is even better. Sunday sermons can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Scripture and modern life. The sermons don’t need to cover every passage; just a small core text can have a profound, illuminating effect. Even prayer meetings can revolve around Scripture, praying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the church, global missions, and for God’s will to be fulfilled in our daily lives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This isn’t mere repetition bu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nternalizing the same Scripture. Worship, Sunday school, fellowship, and prayer meetings each achieve about 25% effectiveness individually. But when they operate in harmony, they achieve 100% resonance. This is like a four-part harmony in a choir,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harmony. Although not everyone can achieve 100% resonance, even if some can only reach 50% or 75% effectiveness, it is still far better than standing still.

This is the secret to church growth. No gimmicks are needed—just guiding people to study the Bible genuinely. That’s enough. One method that surpasses all others.

The church doesn’t need to host too many activities, which can drain energy and divert focus. The church should focus on Sunday sermons, Sunday school, and fellowship, devoting itself to studying God’s Word and allowing the Holy Spirit to work in people’s hearts. This will bring true revival. Beyond this, not much else is necessary—often, other activities are merely superficial, ineffective, and a waste of effort.


Adult Sunday School Bible Curriculum Based on Warren Wiersbe's BE Series

Year 1

  • Be Basic (Genesis 1–12)
  • Be Obedient (Genesis 12–25)
  • Be Authentic (Genesis 25–50)
  • Be Delivered (Exodus)

Year 2

  • Be Holy (Leviticus)
  • Be Counted (Numbers)
  • Be Equipped (Deuteronomy)
  • Be Strong (Joshua)

Year 3

  • Be Available (Judges)
  • Be Successful (1 Samuel)
  • Be Restored (2 Samuel/1 Chronicles)
  • Be Responsible (1 Kings)

Year 4

  • Be Distinct (2 Kings/2 Chronicles)
  • Be Determined (Nehemiah)
  • Be Committed (Ruth/Esther)
  • Be Patient (Job)

Year 5

  • Be Worshipful (Psalms 1–89)
  • Be Exultant (Psalms 90–150)
  • Be Skillful (Proverbs)
  • Be Satisfied (Ecclesiastes)

Year 6

  • Be Loving (Song of Solomon)
  • Be Comforted (Isaiah)
  • Be Decisive (Jeremiah)
  • Be Hopeful (Lamentations)

Year 7

  • Be Reverent (Ezekiel)
  • Be Resolute (Daniel)
  • Be Amazed (Minor Prophets Vol. 1)
  • Be Concerned (Minor Prophets Vol. 2)

Year 8

  • Be Heroic (Minor Prophets Vol. 3)
  • Be Loyal (Matthew)
  • Be Diligent (Mark)
  • Be Compassionate (Luke Vol. 1)

Year 9

  • Be Courageous (Luke Vol. 2)
  • Be Alive (John 1–12)
  • Be Transformed (John 13–21)
  • Be Dynamic (Acts 1–12)

Year 10

  • Be Daring (Acts 13–28)
  • Be Right (Romans)
  • Be Wise (1 Corinthians)
  • Be Encouraged (2 Corinthians)

Year 11

  • Be Free (Galatians)
  • Be Rich (Ephesians)
  • Be Joyful (Philippians)
  • Be Complete (Colossians)

Year 12

  • Be Ready (1, 2 Thessalonians)
  • Be Faithful (1, 2 Timothy, Titus, Philemon)
  • Be Confident (Hebrews)
  • Be Mature (James)

Year 13

  • Be Hopeful (1 Peter)
  • Be Real (1 John)
  • Be Alert (2, 3 John/2 Peter/Jude)
  • Be Victorious (Revelation)

Including Be Loving (Song of Solomon) and Be Hopeful (Lamentations) from Wiersbe's other series brings the total to 52 quarters (13 years). Four cycles of this 13-year curriculum would span a lifetime, nurturing spiritual growth from youth to old age, from spring to winter.


Even new believers can benefit from a one-year Bible survey, like Henritta Mear's What the Bible all about. However, many believers lack a firm grasp of the Bible, leading to unstable faith. This Bible study plan is my burden and passion, and though I haven't fully implemented it, I continue to work toward this vision step by step.

Reading the Bible from beginning to end is one option; another possibility is alternating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The Pentateuch,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Book of Hebrews, and the Book of James

Group 2:
The Historical Books, the Gospel of Mark, and the Epistles of Peter

Group 3:
The Psalms and Wisdom Books, the Gospel of Luk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nd Paul's Epistles

Group 4:
The Prophetic Books, the Gospel of John, the Johannine Epistles, the Book of Jude, and Rev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