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人
(大學教授、前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陳康教授,字棄疾,原名忠寰,與我有同鄉、同學、同事三同之誼,相交垂六十餘年。他在古希臘哲學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名揚中外。六年前他在美國去世,我接到訃告後,無限悲痛。我自己也衰老行動不便,只能寫一封信,向他的夫人和公子全家唁弔而已。所謂「秀才人情紙一張」是也。不過事後,總想寫一點回憶,作爲紀念。一再蹉跎,迄未做到。今年年初,想起再不寫,恐將永遠寫不成了,曾上函陳夫人,詢問一兩件事。我不知她已遷居洛杉磯,迄未見面。乃於月前收到她的覆信,随後又承她令弟陶健明老先生親自駕車,送來參考文件,情殊可感。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現在忍著背痛,勉強寫成此文。
昔時已有諸多淵源
我在揚州讀中學時,學校與陳府同在城內羊巷裡面。得知陳府的老主人是清代的遺老。他外出乘二人輕便肩輿,經過學校門前,雖在盛夏,亦必衣冠齊整,端坐輿中,目不斜視,一望而知,是一品飽學的儒家。
他的僕役與侍從,不時與學校的齋夫(學校工友的舊稱)聊天。再由齋夫傳達與我們學生,老主人的長子延樺(字含光)先生是揚州的知名文士,以詩、書、晝三藝稱著。揚州有些大商店的市招,往往是出自他的手筆。
又聞老主人有一孫兒及曾孫在揚州的教會中學讀書。家規甚嚴,每日清晨,必須去上房向老祖宗請安,然後上學。下午放學回家,亦必再度請安、報告。當時我不知道這位孫兒就是我後來認識的忠寰兄。
我中學畢業後,考進上海的復旦大學讀書。民國十七年底考取國民政府外交部的外交考試。第二年五月奉派前往莫斯科驻蘇聯大使館服務。當年因中東路案件中、蘇斷交,調往芬蘭待命。下年四月調赴德國柏林公使館任職。這期間,我自然無法認識忠寰。俊來我才知道,他在南京中央大學十八年畢業,自費前往倫敦深造。
他鄉巧遇竟是同窗
我到柏林後,立即在大學外圍學生德語補習班學德文。秋後註册,在哲學院政治經濟系求學。每日白天在使館服務,下午五時以後,趕赴學校上四節課,要到十時左右,才能回來就寢,十分辛苦。仗著少年的勇氣,尚堪勉強支持。禮拜六下午及禮拜日整天多在圖書館讀書,所以亦無暇與留學生往還。使館的傳達室兼代留學生收轉信件,經常有他們前來取信。一天我在門口,聽到有揚州口音的人談話,出於好奇,入門自我介紹。果然是揚州人,自稱名陳忠寰,在大學讀哲學。我說明也是揚州人,亦在學校學經濟學。從此兩人既同鄉又同學,在海外相逢倍覺親切。後來,我得知他就是我少年讀書時的鄰居,美漢中學學生的陳府長孫。他在中央大學哲學系研讀時曾與講師宗白華、方東美等問學,亦師亦友,受益良多。畢業後原去倫敦求學。他的導師問他,是否通曉德文。他說未學。導師說十八、十九世紀是德國唯心主義的天下,不管個人的立場如何,是無法跳過的。建議他先到德國學兩三年德語,再回倫敦研究哲學。因此他就經過法國小住,轉來柏林。由於發現此處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及希臘哲學的師資及環境均優於倫敦,所以就不回去了。
當年揚州家鄉常有水旱的災荒,陳府的佃戶,經常報荒,不納租籽。忠寰的尊翁籌款匯兌,有時延誤。他間或窘困,我亦儘量協助。他收到家款,立刻歸還,我劝他留爲準備,他不肯,我深佩他的誠信君子之風。
學業猛進爐火純青
民國三十一年春,柏林有流行感冒,我在高架鐵道月台搭車時,遭遇一個德國老人,迎面一個噴涕,當晚即傳染發病。由於調理不善,轉爲肋膜炎。大學病院醫師在左肺腔抽出積水化驗,尚無結核菌,斷定爲初期未明顯的病症。介紹前往德國南部森林山中療養院休養。當時治療方法,每週透視肺膛一次,一面放出積水化驗,一面充入空氣壓縮肺葉,就是所謂的肺充氣治療法。平時除三餐前後,略有活勤外,均在榻上倚臥呼吸新鲜空氣。經過一個夏天大致就愈。醫師勸我多住一月,我因記掛大學上課,先行回柏林繼續充氣治療。無奈又遭一次感冒,前功尽棄。經人介紹前去瑞士休養。人已大致復元,只是肺腔仍有少量積水。最後醫師決定,逐渐減少充氣,使肺葉慢慢放鬆。唯一缺點是肋膜尾部可能與腹膜黏合,但無大礙。我因久病,向使館請求辭職。參事梁龍(雲從)博士愛護,代爲告假回國。我收到路費後,即由瑞士直接去義大利乘海船回滬。時在盛暑,我不能適應濕熱氣候,醫師介紹去杭州莫干山小住。
先君甚不放心,他老人家年近七十跋涉上山,接我回鄉休養逐渐復元。其時適有政府其他機關邀約任職,乃去南京洽詢其事並向外交部報告。駐德公使易人,新任劉崇傑公使訪問前公使蔣作賓,探詢使館情形,知我有不再返德之意,請蔣公使勸我復職。我終於順從老長官好意叮嚀,年底回德,又與忠寰兄把晤。第二年劉崇傑到任,攜有一位晚親派在使館同事。我得知劉夫人是江蘇寶應人,她的外婆揚州張家與忠寰家有姻親關係。她算是忠寰的表姐。一天劉夫人對我說,她有表弟在柏林求學,問我知否其人。我答,據我所知,這兒只有兩個揚州人,我自己在內。另一位就是陳忠寰。她說,應該就是他,她不記得他的學名,只知他的乳名。要我訪問清楚,請來便飯。
我看忠寰時,戲以其乳名相稱,他初覺驚異,繼而微笑說,這一定是公使夫人處的消息。我說正是,他在與表姐會面以後,並不常來使館訪問,我深佩他的廉正自愛。當然我也知道他專心於他的學業,十分珍惜光陰。
我與忠寰相別不足兩年,覺察他已學業猛進。我們雖少討論哲學或經濟學的問題,但我如有希臘或拉丁文名詞,查閱字典仍有懷疑時,向他請教,他往往能點明是文法上變化,使我茅塞頓開。我知道他的希臘文與拉丁文已經爐火純青,基礎深厚,用以研究希臘哲學,必能有優異的成果。
另尋明師青出於藍
納粹黨自奪取政權以後,日益狂妄,誠如一位開明教授所說,向亡國的路上走。忠寰原來的希臘哲學指導敦授略有猶太血統,自覺前途可畏,先期遷往瑞士一所大學任教。忠寰面臨隨師離德或留德易師的抉擇。他覺得瑞士人地生疏,費用較貴,經過深思,仍以留德爲宜。在其餘教授中以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比較年輕而有才氣,乃向其接洽,哈氏竟問:「足下憑什麼知道,可以跟我研究。」忠寰頗覺其態度傲慢。由於忠寰的拉丁文與希臘文成績優異,而前師所指導的研究,已有相當進度,終於同意。我向忠寰解釋,德國人向來缺乏修詞的功夫,何況目前又是納粹的鹵莽時代。哈氏只是問他知否其學術大概,在那一點上。可以共同切磋,不妨耐心相處。
大學研究班的習慣,每週討論一次,事前預定題目及參考文獻。忠寰準備充分,發言必有原文爲據,並且指明文獻的頁數。哈氏大爲讚賞,告誡班上學生說與陳君討論,必須注意因爲他言必有據云云。所以不久他就在班上取得領先的地位。
哈特曼的出身與哲學派別,我本不清楚。事後我查閱哲學大辭典,得知他原是德意志人,在帝俄時代的拉特維亞出生,所以曾在彼德堡大學求學,後來回到德國,在馬堡大學續學。初在馬堡大學任教,旋去科隆大學任教授,一九三一年起任柏林大學教授。在哲學上他初屬於馬堡的新康德學派,後來逐渐脫離,建立他自己的所謂批判的本體論(存在或萬有論),由唯心主義轉入唯實主義。不過他早年對希臘哲學和德國唯心主義曾有深入的研究。據說他比較開明,與學生教學相長,也能接受學生的意思。忠寰受他的影譬如何我不知道,忠寰後來的希臘哲學研究則超過了其師。這是在忠寰論文完成,取得博士學位時,哈氏自己坦白承認的。
白色恐怖納粹爲害
同時我受到的納粹壓迫,比忠寰兄更大。使館有一個德國人司閽,他是退伍士兵,當時變成了使館那锋大街的納粹衝鋒隊(S.A.)的隊長。一次三等秘書兼辦護照事務所收的款項,放在一隻小型手提保險箱中,夜晚爲人竊去數百馬克。大家推测,就是他幹的。拿去報效納粹黨了。又有一個納粹的特務,在我身上打主意,我未予理睬,他大概就聽了司閽的話,認爲我是反納粹的。他二人透過黨的路線,在大學裡與我爲難,並且唆使我所聽講的教授,在課堂裡指桑罵槐地叫我不安於上課。由於此種壓迫使我精神萎頓。我翻閱了兩本心田一醫療的書籍,深恐拖成重病,有負父母育養之恩。乃向公使請求致電外交部,准我辭職回國。他說,論公事他是館長,講私交他較我年長,可爲顧問。我年輕獨身在外,有問題他可代我思考,建議解決。這原是知心的好言,我因歸國心切,未能接受。稱後便自己致電外交部。這在公事上自然不甚適宜,果然復電查詢。公使爲了維持他自己的立場,只能報告我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接著便有部令,准我辭職。等川費發到,我就回國。
中日戰爭暌達多年
這次與忠寰兄告別,後來因中日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長期隔離達十年之久。
我回到南京之後,先閉戶三月,翻譯剛出版的宋巴特教授所著的「德意志社會主義」,交商務出版。次年又陸續翻譯了艾立舒(Eugen Ehrlich)的「法律社會學之基礎」。(此書亦係名著)(兩書後在美國均有英譯本)。其餘時間曾有旅行,好像是在夢中度過。
不料冥冥之中,似有命運擺佈,民國二十五年五月,我竟然又回到外交部供職。其間的曲折,三十年前我曾在一篇記述文字附帶說過,在中外雜誌發表,不再冗述。
當年十二月有西安事變,次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政府軍隊及行政機關,節節後撤,我随部到重慶。民國廿八年四月我在四川結婚,五月奉派駐古巴使館服務。攜眷經過貴州雲南轉往越南及香港,搭船赴任。九月廿七日船抵法國馬賽時,一位港口司令海軍將官登船,報告納粹侵略波蘭,英、法已動員備戰,旅客不宜登陸,仍以乘原船赴英爲佳。於是只得繞道直布羅陀去英,易船過美轉往古巴。
兩年任滿後,公使希望再留一任。我因古巴小國,對於我國外交形勢無大作用,返回重慶,還比較對國家有機會盡力。乃於夏季回國。時美、日關係惡化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太平洋已無美國輪船西航.只剩一條荷蘭航線尚有兩隻船舶繞道菲律賓航行。我與內人攜初生長男冒險搭乘,經過香港返國。十二月珍珠港日軍偷襲後,美日戰爭終於爆發。
民國卅二年初我在重慶,政務次長吳國楨代理部務,未經徽詢我的同意,逕派我去蘇聯服務,我不擬遵辦。經過人事處長情商,吳氏亦親自道歉認錯,答應一年之內,再調我回國,我勉強成行。一年過去,吳氏食言,經我長電責詢,復電「姑准回部」。民國卅四年初我回到重慶,即未再回部,吳氏曾在部務會議時,請同仁勸我,未予理睬,暫在國立中央图書館棲身。
館中有一位忠寰兄的堂嬸,我得知他已學成回國,在西南聯大任教。又因中央大學要求這位傑出的學長,回饋母校,兩校協議,每隔一年輪流講學。我随後即在重慶,和他見面。他告訴我,是在歐戰爆發的前夕,他完成畢業,接到西南聯大的聘電。等到第二年,納粹席捲全歐,才由地中海循海道繞過印度,到昆明就任。同時他也得知十年來我的飄泊情況,天下大亂,相對唏噓。
久別重逢恍如隔世
就在民國卅四年的八月,日寇投降。随後何應欽代表國家在南京受降。我有機會先行回京,聞悉中共新四軍同意從蘇北撤退,我先去揚州探聽,再去東鄉宜陵鎮,知道確有其事,才回十八里外我的家鄉。
在家宅前河邊,遙看大門框上還貼著一副辦喪事的對聯:「修心淨土妻先逝;奉使重洋子未歸。」黃紙的下半截已因風雨日曬,淡成灰白色。立刻淚水盈眶。這是我民國卅九年回重慶那年春季,先母久病,無法獲得適當醫療去世。第二年先君函詢我的意見。我稟告亂世入土爲安,先君乃從簡先葬,不待我東歸。
我又看到先君站在大門內遙望著我,立即趨前叩拜。他撫摸著我問,是真是假。我答是千真萬確回家了。他嘆了一口氣說,他居然等著了。
我在家停留十日,聽到了日寇與土共和偽軍的骚擾,先君險遭毒手的故事。就在第十天的下午,後村鄰人報告,有中共零星的游擊隊在後村集合準備撤退,勸我立即離村。我大膽仍然留家一夜,第二天上午離家。在鄰村果然看見有中共的便衣哨兵。繞道經過宜陵、揚州回到南京。
忠寰兄則在隨西南聯大回北平之前,先回揚州省親。他的尊翁和他離別十五年重逢,曾賦長詩爲記。這首詩,我後來曾在台灣讀過,應已收入忠寰親編含老詩文集。含老見到忠寰多年辛苦瘦弱,代爲更名爲康字棄疾。從此在國內各校以陳康爲名,但國際哲學界仍然只知有陳忠寰博士。
忠寰兄第二年在北平與四川江津名門閨秀陶淑明女士結婚後回中大任教。大約在卅七年底或卅八年初,因大陸情勢危急,與若干同仁應台大傅斯年校長之聘,到達台北。我自卅五年起,改在經濟部供職。經過政府連續改組後,卅七年底遷都廣州,其時蔣介石已被迫下野,交與李宗仁,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負責與中共講和,新任經濟部長爲孫越琦。我已由前任派令出席關稅暨貿易協定會議,而孫某則自認爲講和閣員,從南京發了好幾通電報,不許我出國,並嚴厲要求我回南京服務。等到民國卅八年四月,講和的大夢幻滅,再回廣州。但是孫某則滯留香港,逐日由資源委員會的專差往返傳遞部會的公文。我發覺他已準備好與資委會部屬全體向中共靠攏,我留在廣州毫無公事可做。便在五月下旬搭乘一艘貨船,由廣州逕赴台灣。隨後應聘自秋季起在台大法學院教書。又與忠寰兄重逢,而且成爲同事。
有緣近居常相往還
我們兩家的宿舍,都在台北溫州街的北端,只相隔兩三條小巷。而且忠寰兄又從揚州迎養他的尊人,我不時探謁這位同鄉長輩,因此往還較多。陳夫人也到了台北,他們伉儷兩人常常挽臂比肩同步在巷中行步,一派歐洲風味,頗爲同仁所羨慕。
台灣大學是接收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開辦的。校總區在羅斯福路四段□公圳東邊。法學院則在市內杭州南路一段日制台北高商的舊址。總圖書館選擇了約二十萬冊的書籍劃予法學院圖書館。當時尚未聘用圖書專業人員,亦未編目。暫時將一排教室的樓上六間課堂改作藏書之用,凌亂存放。我在開學以前,曾費一月之工,巡視過這批書籍,重要的參考文獻,憑記憶約略記得上架的處在。當然有些書是放錯了的。例如一本德文「政治與金錢」(Das Geld in der Politik)我在德國曾看過,是比較一九三○年代德國各大政黨費錢若干取得選票的,竟錯放在貨幣學一類。
當時學生不懂希臘文,忠寰講書需要英譯本給學生參考,在總圖書館借不到,說是撥給法學院,但在法學院圖書館因未編目也無法取得。我輕而易舉地提出 Jowet所譯的一套,用我的名義借出,交與忠寰應用。我說講希臘哲學,我當他的助教,尚嫌不夠,做書僮還勉可勝任,他莞爾道謝。
細剖黑氏哲學研究
我在卷夾中,偶然發現尚保存著兩頁忠寰兄的短文「略談黑格爾」用陳康署名,在中國一週四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文化講座」欄發表。當時我並不在國內,我不能記憶是如何剪存的。不過,這篇文章的來源,我是清楚的。蔣介石總統在台灣復位後,懇切自責,也要國民黨人徹底反省,又成立了改造委員會。有若干左傾的黨員,認爲共產黨的長處在於他們的辯證法,那是馬克思所承襲的黑格爾哲學,所以應該研究黑格爾哲學。
他們不知道,德國哲學界早已判斷,馬克思顛倒了黑格爾的哲學要點,已經不是黑氏的原意。在中國遠在民國十年左右,張君邁(家聲)也在南北各地演講指出過【析世鉴:「張君邁」,原文如此。】。他們大概是在蘇聯留學時,得到了一點「煽動站」(Agipunkt)的膚淺知識,先入成見,深不可拔。他們自己拿不出像樣的東西,曾請 一兩位不懂德文的哲學教授協助,亦不得要領,最後請陳教授指點。這就產生了這篇短文。
陳教授很謙虛,只想以門外漢的立場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他曾在柏林研究八年,研究班如何能不討論黑格爾哲學,不過他不願和這些朋友講而已。
他說從門外漢的立場來說,研究黑氏學說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要懂德文;黑氏的著作用的是一般德國人日常的語文,要先了解其普通的意義。才能引伸出黑氏使用時的特殊意義。他舉Aufheben一字爲例,從話語文出發,可以了解黑氏的用意,並無玄虛的奧義。其次是著作的版本。版本不同,有優劣之分。他指出黑氏全集,Lasson,所編者,優於Glockner輯本。第三是方法,他勸人不要好高騖遠,從系統方法著手,應該循發生法,沿黑氏早年、中年及老年的變遷,一步一步的探索真義。黑氏也是普通人,其思想不是從天上突然而來的。從這一點看來Lasson的校勘本就價值愈高了。
第四,要選擇好的輔導書,以免誤入歧途,終身不能自拔。他說明Glockner所編的紀念版中有四冊「黑格爾辭典」算是合格的工具書。此外列舉 Dilthey的「黑格爾少年史」,Lasson所作放在校勘本原著之前的「導言」,Kroner的「從康德到黑格爾」的下冊,以及Hartmann的「德國唯心主義」下冊。
從這篇文章以後,台北研究黑氏哲學的吶喊呼聲,略爲寧靜下去,因爲那一班人懂德文的都沒有,其他不用說了。此文亦可參酌應用於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我原擬作爲附錄,再發刊一次。料想已收入他的論著集,而且「中國一週」舊刊,在台北圖書館應可找到,所以不必再浪費中外雜誌的篇幅了。
遠離家鄉國家損失
忠寰兄生性純孝,親在不遠遊。一直到含光老伯去世後,才在四十七年循例休假,先去義大利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哲學會議,再訪問普林斯頓大學,並從事研究工作。據說,由於台大行政程序上的誤會,發生追還聘書,使他未能回校,留在美國。這是晕校和國家的一大損失。
我不記得,我何以不知此事。否則我會向學校建議補送聘書,續假一年請他早日回國。我想錢校長應能採納鄙見。如果忠寰兄當日能回校,坐鎮在哲學系,何致後來發生少數後生小仔,捧Sartre,Camus等人的謬說,或竟霑染上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的邪詞。
他在美國先在幾所著名大學任教,一九六五年起,應南佛勞利達大學之聘,嗣後成爲常任敦授(tenure),以迄於一九七五年榮譽退休爲止,共達十年之久。他不斷發表論文及專著,名滿歐美哲學界。我在陳夫人送給我的參考文件中發現一頁資料,應該是南佛勞利達大學退休時校方的頌詞,我摘要譯述如下:
榮譽退休哲學教授陳忠寰先生是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者和傑出的教師,在本校成長年間有卓越的協助。……四十年來,用英德文廣泛地發表文章,對希臘研究,有重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的亞里斯多德著作,爲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以及(加拿大)特朗托中古研究所等國際有名望的學者們稱譽,爲研究亞里斯多德不可缺少的文獻。著名的權威人士對於他實事求是的踏實知識及卓越的成就,公認爲「淵博」、「真正的學者」、「希臘哲學與文化全體的高等權威」等等。
他的學問大爲提高本校的學風和嚴格的學術紀律。他教學時能把難懂而古遠的學問,譯述爲流利而切近的理念,具有不尋常的能力。他充實了本校師生,提高了本校的名譽。誠如一位有名的權威所說,「所有的大學以得到他參加教學爲真正的優惠。」
本校授予他榮譽退休哲學教授的銜名,他也惠予接受,乃彼此榮幸之事。普通退休,鲜有授予銜名及頌贊之舉。這是他一生研究應得的榮耀,當之無愧。
他退休後繼續研究不輟,發表甚多論文及兩冊專著。一本是一九七六年英文的「智慧之爲亞里斯多德所求之知識」,另一本是一九九二年他去世後幾個月才出版中的「相的知識之獲致」。前一本是他一生亞里斯多德研究的總結。後一本則在於闢除世人對於柏拉圖的兩種誤解。他在去世前幾年與我通信,曾說仍有意再寫書,惟恐體力不繼云云。不知是否即指後一部書而言。不過該書序言註明爲一九九○年所寫,應該是他最後的著作無疑。
身在北美心懷故國
忠寰兄赴美任教以後,我和他在台北只有一次的機會再見面盤桓兩天。那是他抽暇返台,爲他的尊翁修建墳墓。原來靈櫬是厝砌在墓地的,由於運回故鄉遙遙無期,只好適應環境入土深葬了。
他退休後,有一年在加利福尼亞西岸的Oxnard養息,離我在洛杉磯的寄居,只有七十哩的距離。我曾屢次想乘火車或公路汽車往訪迄未成行,可惜之至。其後他復回東部與其公子厚寧同居,我們更難把晤了。
有一次他與他在台北的堂侄外交官厚儒通信,說起如能叔侄兩人,共同泛舟揚州的瘦西湖,將可大解鄉愁。此說爲張曉峰(其昀)獲知,以爲他有歸思,曾下聘書,敦請爲文化大學教授。這自然是一種誤會,不能實現。
另有一次他與我通信,感慨的說起這幾十年,政府在台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功不可沒。至於議會中,那些喧囂鬥毆的行爲,近於太保胡鬧了。這是他這位大哲學家的公正評斷,我有同感。由此不難引伸,大陸是摧殘我們自己的文化,而台灣有些後生小仔,則是近於數典忘祖了。
厚寧與其妹厚定,我有一次曾在洛杉磯我次女的住所中見過。他們原是台北時代的小朋友。時間過得很快,他兄妹二人早已各別結婚,生育兒女矣。這「寧」與「定」二字,原係他們老祖父含光所命,具有盼望國家和世界安寧太平之意。只可恨他老人家不及見到,即在目前仍然看不出,可以在短期以內實現。
厚寧大學畢業後曾應召服役於美國海軍,早已退役。現在華府聯邦政府某部任工程師。厚定是資深藥劑師,曾在各大醫院主理藥局,現仍在洛杉磯。近年陳夫人遷住此處,固屬是因爲西岸氣候比較溫和,也是由於有女公子孝養之故。
陳夫人原有經濟學的學位,在美國又曾以名教授夫人之尊,再入大學研究。他們真是全家世代書香。
忠寰兄臨終遺命,歸葬台北六張犁其尊人的墓旁,真是孝思不匱,直到最後的一刻。這個墓圜,我曾參拜過,至今記憶猶新。
陳夫人曾函告,忠寰兄係因肺積水去世。據醫師解釋,此乃老人因心臟衰竭,常有的象徵。我想是他孜孜研究到老不停,操勞過度所致。我近年每三月例行檢查一次。這是美國醫界的慣例,我只得照辦。據醫生說,我的心臟與血壓都還正常,內部亦無他病。十年前腰脊骨三次因舉重受傷,背形略有佝僂。攝護腺經過一次外科手術,亦能勉強運作,無嚴重後遺症。我想這是我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乃得苟延殘喘,愧甚愧甚。
我撰此拙文,回憶老友乃竟摻雜若干我自己的私事,實是老人絮語的通病,必須停筆。
總而言之,他壽高九十,已超過了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三大師,也高於德國康德、費希特及黑格爾唯心主義三大師和他的業師哈特曼多多,研究傑出應無遺憾。他的著作,將與希臘大師的原文典籍,永久共存。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也包括我這與他有六十年友誼的老朽在內。
附 錄
我在撰寫拙稿之際,因係哲學外行,未敢深入妄談忠寰兄哲學研究的內容。不過哲學問題是人生不能躲避的,雖愚夫愚婦亦無例外。至於是否直接意識到,則爲另一回事。中庸上曾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即是此意。我自幼即對哲學問題有濃厚的吸引力。早年先君授我經書,我經常反省。少年求學,由於學校規定,在聽講之外,也曾翻閱過四厚冊德文的哲學史,更比較詳細地讀了五小冊的哲學史籍。後來又受經濟學教授(歷史學派的名家)的影響,承受Dilthey新康德學派之說。國家多難,立身處世,随時都要靠哲學的思考來决斷。至於後來濫竽講席,在經濟思想史上,又須接觸哲學問題。老來在美閒居無事,坐在輪椅上胡思亂想,也不時藉美國出版的一部哲學大辭典和德文的一册哲學小字典爲助,用以消磨時光。這次回憶老友,爲了能多瞭解一點,曾一再檢閱兩書參酌。恨早年在台,未能抽暇去忠寰兄的課堂聽講,現在臨時抱佛腳,悔之晚矣。(好像是九十學吹鼓手,不免可笑。)但偶有所獲,亦随筆記下視爲老學生讀書雜記可也。
忠寰兄的著作有專書數冊,論文數十篇。我只就其專書,略談其要義,第一冊專書,就是他的博士論文。題名譯稱「亞里斯多德論分離問題」。主旨在於解決西方兩千年的疑案或誤解。傳統的說法是,柏拉圖認爲「相」和實在事物分離,亞里斯多德則反對此說,而加以批評的。忠寰則憑藉其希臘文精湛的實力,搜索原著,斷定柏拉圖原無此說,而亞里斯多德所批評者,亦非柏氏,乃係門下的學生。好像一個公正的法官判決原告缺乏證據,被告無罪。柏與亞在兩千年後獲得昭雪。忠寰的論斷,一切以原文爲據,不可推翻。這自然是轟動西洋哲學界的大事。這位中國來的哲學家一舉成名。他用中國在甲骨文中已出現的古字「相」對譯Ldea尤爲確當【析世鑒:「Ldea」,原文如此,疑為Idea之誤植。】,因爲這是希臘文的原意。而我國佛教早用此字譯經,亦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第二部書是他譯著的「柏拉圖巴曼尼得斯篇」,顯示他的研究功力更爲深厚。這篇對話錄是西方人從來認爲最難讀通的。經他仔細推敲,尋出其一貫脈絡加以疏解,晦澀的古文,可以平易了解。他指出原文的要義,在於辨明不同的實物何以能集合在一起。柏拉圖是說,由於「相」能結合,所以不同的事物,也才能結合。結合愈多,愈能表達「實體」(reality)。
這自然要以前文所說的「相」與實物不相分離爲前提條件。此書是用中文寫作,西方學者望洋興嘆。經由英國文化協會代表在重慶向陳教授建議用西方人能懂的文字重寫。恰巧他原已用德文寫了一篇撮要,油印發給學生參考,乃交與來人帶回英國。後由Prof. D.J.Alorr譯成On the Pormenides of Plato 在The Classical Quartercy(Vol vin,Nos3/4,Oxford 1944)上發表。其時歐戰尚未結束,英國人還在德國的飛彈威脅之下,竟有志於此,亦可見綽號爲約翰牛(John Bull)的英國人的幹勁兒。戰後德國波昂大學G. Marrtin教授亦向忠寰索取德文原冊複印分發學生作爲必要的參考文獻。可見他在西方的聲譽之隆了。
第三本書是他退休後出版的Acguiring Knowledge of the Ideas(姑暫譯爲「相的知識之獲致」或「相的致知」)。承陳夫人複印原書序文及目錄,我曾再三仔細拜讀。因爲這本書是集合多篇論文改編而成,而序文又是扼要的內容。我閱讀時,一面随文思索,一面查閱哲學大辭典與小字典參考。現在姑且節譯其大意如下:
本書的焦點集中在柏拉圖對於相知識獲致的意見。對此問題尋求答案的研究方法,主要在於先複述柏拉圖著作中有關的內容,嚴格依照原文,順序釐訂其關係,作爲研究工作的穩固基礎。最後的結論可以歸納如下:柏拉圖關於此問題的意見很清楚地分爲兩期,先是回憶說,後是概觀說(Theory of Synopsis)。第一期之說見於Meno及Phaedo兩篇對話中,第二期之說先發端於Synposiam中美的見識論,後來略見完全地發表爲概觀說,載於Republic中部幾卷的篇尾處。
這種解釋顯然與另外兩種習見的解釋不同。有一種解釋就其最極端的說法,竟認爲回憶說是「心靈考古學上的塵封古董」,另以「幼稚初期的先驗說」相代。另一種解釋說,柏拉圖在其Symposiun及Republic中部幾卷中,仍然依據回憶爲獲致知識的方法的。這兩種解釋是互不相容的。我在本書所述的解釋則反對這兩派的解釋。我反對前一派,是因爲在Meno或舶Phaedo中,找不出所謂「幼稚初期先驗說」有絲毫原文的證據,那完全是一種哲學上的虛構,以便滿足他們假設,說柏拉圖的思想裡不應有回憶(anamnesis)那種「塵封的古董」。我反對第二派的說法,提示到如不假定有回憶,相的知識即不可說明云云,因爲那是被Symposium中的「頓覺」說(sudden vision),以及Republic中的概說所乾脆否定了。我的反對意見在本書適當的處在有詳細的說明。
本書中有若干處在,另與目前英文文獻有不同的解釋。我不同意那些解釋,曾就原文的證據加以考慮。結論散見本書各處,其較重要者,看索引就可以一目瞭然。
本書係收集若干已發刊的論文加以修訂擴充的。(以下列舉各章各文在不同刊物發刊的處在。)
若干教授與朋友,或曾閱讀原稿或曾潤色文字,或曾口頭討論,建議修正,乃至希臘文的切磋,均逐一列舉致謝。
Mrs.Mary Gauger曾打字抄繕初稿及清稿的一部分,並此致謝。厚定及媳Angela曾打繕初稿的一部分,厚寧曾打繕若干節段的最後修正,並加註希臘文字,均堪嘉慰。
一九九○聖诞節 L(udwig)C.H.
關於這個問題,我這外行人,曾試就個人幼年學習的經驗,加以思考過。在孩童牙牙學語時,母親總教說些普通名詞,不管懂不懂,都照樣接受了,然後再慢慢就個別事物,加以印證。這就近於柏拉圖所說的概觀說了。等到年歲稍長,可以獨立思考,便有時就自己的記憶,綜合成相,那就近於回憶說了。因此,這兩種方式,都有可能。儘管在哲學上、生理學上、心理學上,一直到現在,還有爭議,至少在邏輯上,柏拉圖的說法似乎是站得住的。自然要以他所說的,相與實物不分離爲先決條件。這是我個人的愚見,不敢必是。
忠寰兄一九七六年出版的另一本英文專著「智慧之爲亞里斯多德所求之知識」,據說是他研究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總結,我未見到原書自不敢妄談內容了。
忠寰兄一生專心研究哲學,所遺著作多得不可勝數。如欲深入了解,殆亦非先下若干年的苦工不辦。現在台北和大陸他的學生,都曾撰文紀念並擴大收集論文。如果能遵守他所指示的嚴格研究方法,繼續向前,應該有適當的成就。毋待外行人饒舌了。
◆ ◆ ◆ 全文完 ◆ ◆ ◆
以上《真讀書人——古希臘哲學家陳康》,是以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中外雜誌》總第380-381期同名連載內容全文爲底本完成數位化處理。
(大學教授、前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陳康教授,字棄疾,原名忠寰,與我有同鄉、同學、同事三同之誼,相交垂六十餘年。他在古希臘哲學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名揚中外。六年前他在美國去世,我接到訃告後,無限悲痛。我自己也衰老行動不便,只能寫一封信,向他的夫人和公子全家唁弔而已。所謂「秀才人情紙一張」是也。不過事後,總想寫一點回憶,作爲紀念。一再蹉跎,迄未做到。今年年初,想起再不寫,恐將永遠寫不成了,曾上函陳夫人,詢問一兩件事。我不知她已遷居洛杉磯,迄未見面。乃於月前收到她的覆信,随後又承她令弟陶健明老先生親自駕車,送來參考文件,情殊可感。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現在忍著背痛,勉強寫成此文。
昔時已有諸多淵源
我在揚州讀中學時,學校與陳府同在城內羊巷裡面。得知陳府的老主人是清代的遺老。他外出乘二人輕便肩輿,經過學校門前,雖在盛夏,亦必衣冠齊整,端坐輿中,目不斜視,一望而知,是一品飽學的儒家。
他的僕役與侍從,不時與學校的齋夫(學校工友的舊稱)聊天。再由齋夫傳達與我們學生,老主人的長子延樺(字含光)先生是揚州的知名文士,以詩、書、晝三藝稱著。揚州有些大商店的市招,往往是出自他的手筆。
又聞老主人有一孫兒及曾孫在揚州的教會中學讀書。家規甚嚴,每日清晨,必須去上房向老祖宗請安,然後上學。下午放學回家,亦必再度請安、報告。當時我不知道這位孫兒就是我後來認識的忠寰兄。
我中學畢業後,考進上海的復旦大學讀書。民國十七年底考取國民政府外交部的外交考試。第二年五月奉派前往莫斯科驻蘇聯大使館服務。當年因中東路案件中、蘇斷交,調往芬蘭待命。下年四月調赴德國柏林公使館任職。這期間,我自然無法認識忠寰。俊來我才知道,他在南京中央大學十八年畢業,自費前往倫敦深造。
他鄉巧遇竟是同窗
我到柏林後,立即在大學外圍學生德語補習班學德文。秋後註册,在哲學院政治經濟系求學。每日白天在使館服務,下午五時以後,趕赴學校上四節課,要到十時左右,才能回來就寢,十分辛苦。仗著少年的勇氣,尚堪勉強支持。禮拜六下午及禮拜日整天多在圖書館讀書,所以亦無暇與留學生往還。使館的傳達室兼代留學生收轉信件,經常有他們前來取信。一天我在門口,聽到有揚州口音的人談話,出於好奇,入門自我介紹。果然是揚州人,自稱名陳忠寰,在大學讀哲學。我說明也是揚州人,亦在學校學經濟學。從此兩人既同鄉又同學,在海外相逢倍覺親切。後來,我得知他就是我少年讀書時的鄰居,美漢中學學生的陳府長孫。他在中央大學哲學系研讀時曾與講師宗白華、方東美等問學,亦師亦友,受益良多。畢業後原去倫敦求學。他的導師問他,是否通曉德文。他說未學。導師說十八、十九世紀是德國唯心主義的天下,不管個人的立場如何,是無法跳過的。建議他先到德國學兩三年德語,再回倫敦研究哲學。因此他就經過法國小住,轉來柏林。由於發現此處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及希臘哲學的師資及環境均優於倫敦,所以就不回去了。
當年揚州家鄉常有水旱的災荒,陳府的佃戶,經常報荒,不納租籽。忠寰的尊翁籌款匯兌,有時延誤。他間或窘困,我亦儘量協助。他收到家款,立刻歸還,我劝他留爲準備,他不肯,我深佩他的誠信君子之風。
學業猛進爐火純青
民國三十一年春,柏林有流行感冒,我在高架鐵道月台搭車時,遭遇一個德國老人,迎面一個噴涕,當晚即傳染發病。由於調理不善,轉爲肋膜炎。大學病院醫師在左肺腔抽出積水化驗,尚無結核菌,斷定爲初期未明顯的病症。介紹前往德國南部森林山中療養院休養。當時治療方法,每週透視肺膛一次,一面放出積水化驗,一面充入空氣壓縮肺葉,就是所謂的肺充氣治療法。平時除三餐前後,略有活勤外,均在榻上倚臥呼吸新鲜空氣。經過一個夏天大致就愈。醫師勸我多住一月,我因記掛大學上課,先行回柏林繼續充氣治療。無奈又遭一次感冒,前功尽棄。經人介紹前去瑞士休養。人已大致復元,只是肺腔仍有少量積水。最後醫師決定,逐渐減少充氣,使肺葉慢慢放鬆。唯一缺點是肋膜尾部可能與腹膜黏合,但無大礙。我因久病,向使館請求辭職。參事梁龍(雲從)博士愛護,代爲告假回國。我收到路費後,即由瑞士直接去義大利乘海船回滬。時在盛暑,我不能適應濕熱氣候,醫師介紹去杭州莫干山小住。
先君甚不放心,他老人家年近七十跋涉上山,接我回鄉休養逐渐復元。其時適有政府其他機關邀約任職,乃去南京洽詢其事並向外交部報告。駐德公使易人,新任劉崇傑公使訪問前公使蔣作賓,探詢使館情形,知我有不再返德之意,請蔣公使勸我復職。我終於順從老長官好意叮嚀,年底回德,又與忠寰兄把晤。第二年劉崇傑到任,攜有一位晚親派在使館同事。我得知劉夫人是江蘇寶應人,她的外婆揚州張家與忠寰家有姻親關係。她算是忠寰的表姐。一天劉夫人對我說,她有表弟在柏林求學,問我知否其人。我答,據我所知,這兒只有兩個揚州人,我自己在內。另一位就是陳忠寰。她說,應該就是他,她不記得他的學名,只知他的乳名。要我訪問清楚,請來便飯。
我看忠寰時,戲以其乳名相稱,他初覺驚異,繼而微笑說,這一定是公使夫人處的消息。我說正是,他在與表姐會面以後,並不常來使館訪問,我深佩他的廉正自愛。當然我也知道他專心於他的學業,十分珍惜光陰。
我與忠寰相別不足兩年,覺察他已學業猛進。我們雖少討論哲學或經濟學的問題,但我如有希臘或拉丁文名詞,查閱字典仍有懷疑時,向他請教,他往往能點明是文法上變化,使我茅塞頓開。我知道他的希臘文與拉丁文已經爐火純青,基礎深厚,用以研究希臘哲學,必能有優異的成果。
另尋明師青出於藍
納粹黨自奪取政權以後,日益狂妄,誠如一位開明教授所說,向亡國的路上走。忠寰原來的希臘哲學指導敦授略有猶太血統,自覺前途可畏,先期遷往瑞士一所大學任教。忠寰面臨隨師離德或留德易師的抉擇。他覺得瑞士人地生疏,費用較貴,經過深思,仍以留德爲宜。在其餘教授中以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比較年輕而有才氣,乃向其接洽,哈氏竟問:「足下憑什麼知道,可以跟我研究。」忠寰頗覺其態度傲慢。由於忠寰的拉丁文與希臘文成績優異,而前師所指導的研究,已有相當進度,終於同意。我向忠寰解釋,德國人向來缺乏修詞的功夫,何況目前又是納粹的鹵莽時代。哈氏只是問他知否其學術大概,在那一點上。可以共同切磋,不妨耐心相處。
大學研究班的習慣,每週討論一次,事前預定題目及參考文獻。忠寰準備充分,發言必有原文爲據,並且指明文獻的頁數。哈氏大爲讚賞,告誡班上學生說與陳君討論,必須注意因爲他言必有據云云。所以不久他就在班上取得領先的地位。
哈特曼的出身與哲學派別,我本不清楚。事後我查閱哲學大辭典,得知他原是德意志人,在帝俄時代的拉特維亞出生,所以曾在彼德堡大學求學,後來回到德國,在馬堡大學續學。初在馬堡大學任教,旋去科隆大學任教授,一九三一年起任柏林大學教授。在哲學上他初屬於馬堡的新康德學派,後來逐渐脫離,建立他自己的所謂批判的本體論(存在或萬有論),由唯心主義轉入唯實主義。不過他早年對希臘哲學和德國唯心主義曾有深入的研究。據說他比較開明,與學生教學相長,也能接受學生的意思。忠寰受他的影譬如何我不知道,忠寰後來的希臘哲學研究則超過了其師。這是在忠寰論文完成,取得博士學位時,哈氏自己坦白承認的。
白色恐怖納粹爲害
同時我受到的納粹壓迫,比忠寰兄更大。使館有一個德國人司閽,他是退伍士兵,當時變成了使館那锋大街的納粹衝鋒隊(S.A.)的隊長。一次三等秘書兼辦護照事務所收的款項,放在一隻小型手提保險箱中,夜晚爲人竊去數百馬克。大家推测,就是他幹的。拿去報效納粹黨了。又有一個納粹的特務,在我身上打主意,我未予理睬,他大概就聽了司閽的話,認爲我是反納粹的。他二人透過黨的路線,在大學裡與我爲難,並且唆使我所聽講的教授,在課堂裡指桑罵槐地叫我不安於上課。由於此種壓迫使我精神萎頓。我翻閱了兩本心田一醫療的書籍,深恐拖成重病,有負父母育養之恩。乃向公使請求致電外交部,准我辭職回國。他說,論公事他是館長,講私交他較我年長,可爲顧問。我年輕獨身在外,有問題他可代我思考,建議解決。這原是知心的好言,我因歸國心切,未能接受。稱後便自己致電外交部。這在公事上自然不甚適宜,果然復電查詢。公使爲了維持他自己的立場,只能報告我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接著便有部令,准我辭職。等川費發到,我就回國。
中日戰爭暌達多年
這次與忠寰兄告別,後來因中日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長期隔離達十年之久。
我回到南京之後,先閉戶三月,翻譯剛出版的宋巴特教授所著的「德意志社會主義」,交商務出版。次年又陸續翻譯了艾立舒(Eugen Ehrlich)的「法律社會學之基礎」。(此書亦係名著)(兩書後在美國均有英譯本)。其餘時間曾有旅行,好像是在夢中度過。
不料冥冥之中,似有命運擺佈,民國二十五年五月,我竟然又回到外交部供職。其間的曲折,三十年前我曾在一篇記述文字附帶說過,在中外雜誌發表,不再冗述。
當年十二月有西安事變,次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政府軍隊及行政機關,節節後撤,我随部到重慶。民國廿八年四月我在四川結婚,五月奉派駐古巴使館服務。攜眷經過貴州雲南轉往越南及香港,搭船赴任。九月廿七日船抵法國馬賽時,一位港口司令海軍將官登船,報告納粹侵略波蘭,英、法已動員備戰,旅客不宜登陸,仍以乘原船赴英爲佳。於是只得繞道直布羅陀去英,易船過美轉往古巴。
兩年任滿後,公使希望再留一任。我因古巴小國,對於我國外交形勢無大作用,返回重慶,還比較對國家有機會盡力。乃於夏季回國。時美、日關係惡化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太平洋已無美國輪船西航.只剩一條荷蘭航線尚有兩隻船舶繞道菲律賓航行。我與內人攜初生長男冒險搭乘,經過香港返國。十二月珍珠港日軍偷襲後,美日戰爭終於爆發。
民國卅二年初我在重慶,政務次長吳國楨代理部務,未經徽詢我的同意,逕派我去蘇聯服務,我不擬遵辦。經過人事處長情商,吳氏亦親自道歉認錯,答應一年之內,再調我回國,我勉強成行。一年過去,吳氏食言,經我長電責詢,復電「姑准回部」。民國卅四年初我回到重慶,即未再回部,吳氏曾在部務會議時,請同仁勸我,未予理睬,暫在國立中央图書館棲身。
館中有一位忠寰兄的堂嬸,我得知他已學成回國,在西南聯大任教。又因中央大學要求這位傑出的學長,回饋母校,兩校協議,每隔一年輪流講學。我随後即在重慶,和他見面。他告訴我,是在歐戰爆發的前夕,他完成畢業,接到西南聯大的聘電。等到第二年,納粹席捲全歐,才由地中海循海道繞過印度,到昆明就任。同時他也得知十年來我的飄泊情況,天下大亂,相對唏噓。
久別重逢恍如隔世
就在民國卅四年的八月,日寇投降。随後何應欽代表國家在南京受降。我有機會先行回京,聞悉中共新四軍同意從蘇北撤退,我先去揚州探聽,再去東鄉宜陵鎮,知道確有其事,才回十八里外我的家鄉。
在家宅前河邊,遙看大門框上還貼著一副辦喪事的對聯:「修心淨土妻先逝;奉使重洋子未歸。」黃紙的下半截已因風雨日曬,淡成灰白色。立刻淚水盈眶。這是我民國卅九年回重慶那年春季,先母久病,無法獲得適當醫療去世。第二年先君函詢我的意見。我稟告亂世入土爲安,先君乃從簡先葬,不待我東歸。
我又看到先君站在大門內遙望著我,立即趨前叩拜。他撫摸著我問,是真是假。我答是千真萬確回家了。他嘆了一口氣說,他居然等著了。
我在家停留十日,聽到了日寇與土共和偽軍的骚擾,先君險遭毒手的故事。就在第十天的下午,後村鄰人報告,有中共零星的游擊隊在後村集合準備撤退,勸我立即離村。我大膽仍然留家一夜,第二天上午離家。在鄰村果然看見有中共的便衣哨兵。繞道經過宜陵、揚州回到南京。
忠寰兄則在隨西南聯大回北平之前,先回揚州省親。他的尊翁和他離別十五年重逢,曾賦長詩爲記。這首詩,我後來曾在台灣讀過,應已收入忠寰親編含老詩文集。含老見到忠寰多年辛苦瘦弱,代爲更名爲康字棄疾。從此在國內各校以陳康爲名,但國際哲學界仍然只知有陳忠寰博士。
忠寰兄第二年在北平與四川江津名門閨秀陶淑明女士結婚後回中大任教。大約在卅七年底或卅八年初,因大陸情勢危急,與若干同仁應台大傅斯年校長之聘,到達台北。我自卅五年起,改在經濟部供職。經過政府連續改組後,卅七年底遷都廣州,其時蔣介石已被迫下野,交與李宗仁,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負責與中共講和,新任經濟部長爲孫越琦。我已由前任派令出席關稅暨貿易協定會議,而孫某則自認爲講和閣員,從南京發了好幾通電報,不許我出國,並嚴厲要求我回南京服務。等到民國卅八年四月,講和的大夢幻滅,再回廣州。但是孫某則滯留香港,逐日由資源委員會的專差往返傳遞部會的公文。我發覺他已準備好與資委會部屬全體向中共靠攏,我留在廣州毫無公事可做。便在五月下旬搭乘一艘貨船,由廣州逕赴台灣。隨後應聘自秋季起在台大法學院教書。又與忠寰兄重逢,而且成爲同事。
有緣近居常相往還
我們兩家的宿舍,都在台北溫州街的北端,只相隔兩三條小巷。而且忠寰兄又從揚州迎養他的尊人,我不時探謁這位同鄉長輩,因此往還較多。陳夫人也到了台北,他們伉儷兩人常常挽臂比肩同步在巷中行步,一派歐洲風味,頗爲同仁所羨慕。
台灣大學是接收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開辦的。校總區在羅斯福路四段□公圳東邊。法學院則在市內杭州南路一段日制台北高商的舊址。總圖書館選擇了約二十萬冊的書籍劃予法學院圖書館。當時尚未聘用圖書專業人員,亦未編目。暫時將一排教室的樓上六間課堂改作藏書之用,凌亂存放。我在開學以前,曾費一月之工,巡視過這批書籍,重要的參考文獻,憑記憶約略記得上架的處在。當然有些書是放錯了的。例如一本德文「政治與金錢」(Das Geld in der Politik)我在德國曾看過,是比較一九三○年代德國各大政黨費錢若干取得選票的,竟錯放在貨幣學一類。
當時學生不懂希臘文,忠寰講書需要英譯本給學生參考,在總圖書館借不到,說是撥給法學院,但在法學院圖書館因未編目也無法取得。我輕而易舉地提出 Jowet所譯的一套,用我的名義借出,交與忠寰應用。我說講希臘哲學,我當他的助教,尚嫌不夠,做書僮還勉可勝任,他莞爾道謝。
細剖黑氏哲學研究
我在卷夾中,偶然發現尚保存著兩頁忠寰兄的短文「略談黑格爾」用陳康署名,在中國一週四十四年七月十一日「文化講座」欄發表。當時我並不在國內,我不能記憶是如何剪存的。不過,這篇文章的來源,我是清楚的。蔣介石總統在台灣復位後,懇切自責,也要國民黨人徹底反省,又成立了改造委員會。有若干左傾的黨員,認爲共產黨的長處在於他們的辯證法,那是馬克思所承襲的黑格爾哲學,所以應該研究黑格爾哲學。
他們不知道,德國哲學界早已判斷,馬克思顛倒了黑格爾的哲學要點,已經不是黑氏的原意。在中國遠在民國十年左右,張君邁(家聲)也在南北各地演講指出過【析世鉴:「張君邁」,原文如此。】。他們大概是在蘇聯留學時,得到了一點「煽動站」(Agipunkt)的膚淺知識,先入成見,深不可拔。他們自己拿不出像樣的東西,曾請 一兩位不懂德文的哲學教授協助,亦不得要領,最後請陳教授指點。這就產生了這篇短文。
陳教授很謙虛,只想以門外漢的立場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他曾在柏林研究八年,研究班如何能不討論黑格爾哲學,不過他不願和這些朋友講而已。
他說從門外漢的立場來說,研究黑氏學說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要懂德文;黑氏的著作用的是一般德國人日常的語文,要先了解其普通的意義。才能引伸出黑氏使用時的特殊意義。他舉Aufheben一字爲例,從話語文出發,可以了解黑氏的用意,並無玄虛的奧義。其次是著作的版本。版本不同,有優劣之分。他指出黑氏全集,Lasson,所編者,優於Glockner輯本。第三是方法,他勸人不要好高騖遠,從系統方法著手,應該循發生法,沿黑氏早年、中年及老年的變遷,一步一步的探索真義。黑氏也是普通人,其思想不是從天上突然而來的。從這一點看來Lasson的校勘本就價值愈高了。
第四,要選擇好的輔導書,以免誤入歧途,終身不能自拔。他說明Glockner所編的紀念版中有四冊「黑格爾辭典」算是合格的工具書。此外列舉 Dilthey的「黑格爾少年史」,Lasson所作放在校勘本原著之前的「導言」,Kroner的「從康德到黑格爾」的下冊,以及Hartmann的「德國唯心主義」下冊。
從這篇文章以後,台北研究黑氏哲學的吶喊呼聲,略爲寧靜下去,因爲那一班人懂德文的都沒有,其他不用說了。此文亦可參酌應用於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我原擬作爲附錄,再發刊一次。料想已收入他的論著集,而且「中國一週」舊刊,在台北圖書館應可找到,所以不必再浪費中外雜誌的篇幅了。
遠離家鄉國家損失
忠寰兄生性純孝,親在不遠遊。一直到含光老伯去世後,才在四十七年循例休假,先去義大利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哲學會議,再訪問普林斯頓大學,並從事研究工作。據說,由於台大行政程序上的誤會,發生追還聘書,使他未能回校,留在美國。這是晕校和國家的一大損失。
我不記得,我何以不知此事。否則我會向學校建議補送聘書,續假一年請他早日回國。我想錢校長應能採納鄙見。如果忠寰兄當日能回校,坐鎮在哲學系,何致後來發生少數後生小仔,捧Sartre,Camus等人的謬說,或竟霑染上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的邪詞。
他在美國先在幾所著名大學任教,一九六五年起,應南佛勞利達大學之聘,嗣後成爲常任敦授(tenure),以迄於一九七五年榮譽退休爲止,共達十年之久。他不斷發表論文及專著,名滿歐美哲學界。我在陳夫人送給我的參考文件中發現一頁資料,應該是南佛勞利達大學退休時校方的頌詞,我摘要譯述如下:
榮譽退休哲學教授陳忠寰先生是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學者和傑出的教師,在本校成長年間有卓越的協助。……四十年來,用英德文廣泛地發表文章,對希臘研究,有重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的亞里斯多德著作,爲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以及(加拿大)特朗托中古研究所等國際有名望的學者們稱譽,爲研究亞里斯多德不可缺少的文獻。著名的權威人士對於他實事求是的踏實知識及卓越的成就,公認爲「淵博」、「真正的學者」、「希臘哲學與文化全體的高等權威」等等。
他的學問大爲提高本校的學風和嚴格的學術紀律。他教學時能把難懂而古遠的學問,譯述爲流利而切近的理念,具有不尋常的能力。他充實了本校師生,提高了本校的名譽。誠如一位有名的權威所說,「所有的大學以得到他參加教學爲真正的優惠。」
本校授予他榮譽退休哲學教授的銜名,他也惠予接受,乃彼此榮幸之事。普通退休,鲜有授予銜名及頌贊之舉。這是他一生研究應得的榮耀,當之無愧。
他退休後繼續研究不輟,發表甚多論文及兩冊專著。一本是一九七六年英文的「智慧之爲亞里斯多德所求之知識」,另一本是一九九二年他去世後幾個月才出版中的「相的知識之獲致」。前一本是他一生亞里斯多德研究的總結。後一本則在於闢除世人對於柏拉圖的兩種誤解。他在去世前幾年與我通信,曾說仍有意再寫書,惟恐體力不繼云云。不知是否即指後一部書而言。不過該書序言註明爲一九九○年所寫,應該是他最後的著作無疑。
身在北美心懷故國
忠寰兄赴美任教以後,我和他在台北只有一次的機會再見面盤桓兩天。那是他抽暇返台,爲他的尊翁修建墳墓。原來靈櫬是厝砌在墓地的,由於運回故鄉遙遙無期,只好適應環境入土深葬了。
他退休後,有一年在加利福尼亞西岸的Oxnard養息,離我在洛杉磯的寄居,只有七十哩的距離。我曾屢次想乘火車或公路汽車往訪迄未成行,可惜之至。其後他復回東部與其公子厚寧同居,我們更難把晤了。
有一次他與他在台北的堂侄外交官厚儒通信,說起如能叔侄兩人,共同泛舟揚州的瘦西湖,將可大解鄉愁。此說爲張曉峰(其昀)獲知,以爲他有歸思,曾下聘書,敦請爲文化大學教授。這自然是一種誤會,不能實現。
另有一次他與我通信,感慨的說起這幾十年,政府在台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功不可沒。至於議會中,那些喧囂鬥毆的行爲,近於太保胡鬧了。這是他這位大哲學家的公正評斷,我有同感。由此不難引伸,大陸是摧殘我們自己的文化,而台灣有些後生小仔,則是近於數典忘祖了。
厚寧與其妹厚定,我有一次曾在洛杉磯我次女的住所中見過。他們原是台北時代的小朋友。時間過得很快,他兄妹二人早已各別結婚,生育兒女矣。這「寧」與「定」二字,原係他們老祖父含光所命,具有盼望國家和世界安寧太平之意。只可恨他老人家不及見到,即在目前仍然看不出,可以在短期以內實現。
厚寧大學畢業後曾應召服役於美國海軍,早已退役。現在華府聯邦政府某部任工程師。厚定是資深藥劑師,曾在各大醫院主理藥局,現仍在洛杉磯。近年陳夫人遷住此處,固屬是因爲西岸氣候比較溫和,也是由於有女公子孝養之故。
陳夫人原有經濟學的學位,在美國又曾以名教授夫人之尊,再入大學研究。他們真是全家世代書香。
忠寰兄臨終遺命,歸葬台北六張犁其尊人的墓旁,真是孝思不匱,直到最後的一刻。這個墓圜,我曾參拜過,至今記憶猶新。
陳夫人曾函告,忠寰兄係因肺積水去世。據醫師解釋,此乃老人因心臟衰竭,常有的象徵。我想是他孜孜研究到老不停,操勞過度所致。我近年每三月例行檢查一次。這是美國醫界的慣例,我只得照辦。據醫生說,我的心臟與血壓都還正常,內部亦無他病。十年前腰脊骨三次因舉重受傷,背形略有佝僂。攝護腺經過一次外科手術,亦能勉強運作,無嚴重後遺症。我想這是我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乃得苟延殘喘,愧甚愧甚。
我撰此拙文,回憶老友乃竟摻雜若干我自己的私事,實是老人絮語的通病,必須停筆。
總而言之,他壽高九十,已超過了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三大師,也高於德國康德、費希特及黑格爾唯心主義三大師和他的業師哈特曼多多,研究傑出應無遺憾。他的著作,將與希臘大師的原文典籍,永久共存。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也包括我這與他有六十年友誼的老朽在內。
附 錄
我在撰寫拙稿之際,因係哲學外行,未敢深入妄談忠寰兄哲學研究的內容。不過哲學問題是人生不能躲避的,雖愚夫愚婦亦無例外。至於是否直接意識到,則爲另一回事。中庸上曾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即是此意。我自幼即對哲學問題有濃厚的吸引力。早年先君授我經書,我經常反省。少年求學,由於學校規定,在聽講之外,也曾翻閱過四厚冊德文的哲學史,更比較詳細地讀了五小冊的哲學史籍。後來又受經濟學教授(歷史學派的名家)的影響,承受Dilthey新康德學派之說。國家多難,立身處世,随時都要靠哲學的思考來决斷。至於後來濫竽講席,在經濟思想史上,又須接觸哲學問題。老來在美閒居無事,坐在輪椅上胡思亂想,也不時藉美國出版的一部哲學大辭典和德文的一册哲學小字典爲助,用以消磨時光。這次回憶老友,爲了能多瞭解一點,曾一再檢閱兩書參酌。恨早年在台,未能抽暇去忠寰兄的課堂聽講,現在臨時抱佛腳,悔之晚矣。(好像是九十學吹鼓手,不免可笑。)但偶有所獲,亦随筆記下視爲老學生讀書雜記可也。
忠寰兄的著作有專書數冊,論文數十篇。我只就其專書,略談其要義,第一冊專書,就是他的博士論文。題名譯稱「亞里斯多德論分離問題」。主旨在於解決西方兩千年的疑案或誤解。傳統的說法是,柏拉圖認爲「相」和實在事物分離,亞里斯多德則反對此說,而加以批評的。忠寰則憑藉其希臘文精湛的實力,搜索原著,斷定柏拉圖原無此說,而亞里斯多德所批評者,亦非柏氏,乃係門下的學生。好像一個公正的法官判決原告缺乏證據,被告無罪。柏與亞在兩千年後獲得昭雪。忠寰的論斷,一切以原文爲據,不可推翻。這自然是轟動西洋哲學界的大事。這位中國來的哲學家一舉成名。他用中國在甲骨文中已出現的古字「相」對譯Ldea尤爲確當【析世鑒:「Ldea」,原文如此,疑為Idea之誤植。】,因爲這是希臘文的原意。而我國佛教早用此字譯經,亦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第二部書是他譯著的「柏拉圖巴曼尼得斯篇」,顯示他的研究功力更爲深厚。這篇對話錄是西方人從來認爲最難讀通的。經他仔細推敲,尋出其一貫脈絡加以疏解,晦澀的古文,可以平易了解。他指出原文的要義,在於辨明不同的實物何以能集合在一起。柏拉圖是說,由於「相」能結合,所以不同的事物,也才能結合。結合愈多,愈能表達「實體」(reality)。
這自然要以前文所說的「相」與實物不相分離爲前提條件。此書是用中文寫作,西方學者望洋興嘆。經由英國文化協會代表在重慶向陳教授建議用西方人能懂的文字重寫。恰巧他原已用德文寫了一篇撮要,油印發給學生參考,乃交與來人帶回英國。後由Prof. D.J.Alorr譯成On the Pormenides of Plato 在The Classical Quartercy(Vol vin,Nos3/4,Oxford 1944)上發表。其時歐戰尚未結束,英國人還在德國的飛彈威脅之下,竟有志於此,亦可見綽號爲約翰牛(John Bull)的英國人的幹勁兒。戰後德國波昂大學G. Marrtin教授亦向忠寰索取德文原冊複印分發學生作爲必要的參考文獻。可見他在西方的聲譽之隆了。
第三本書是他退休後出版的Acguiring Knowledge of the Ideas(姑暫譯爲「相的知識之獲致」或「相的致知」)。承陳夫人複印原書序文及目錄,我曾再三仔細拜讀。因爲這本書是集合多篇論文改編而成,而序文又是扼要的內容。我閱讀時,一面随文思索,一面查閱哲學大辭典與小字典參考。現在姑且節譯其大意如下:
本書的焦點集中在柏拉圖對於相知識獲致的意見。對此問題尋求答案的研究方法,主要在於先複述柏拉圖著作中有關的內容,嚴格依照原文,順序釐訂其關係,作爲研究工作的穩固基礎。最後的結論可以歸納如下:柏拉圖關於此問題的意見很清楚地分爲兩期,先是回憶說,後是概觀說(Theory of Synopsis)。第一期之說見於Meno及Phaedo兩篇對話中,第二期之說先發端於Synposiam中美的見識論,後來略見完全地發表爲概觀說,載於Republic中部幾卷的篇尾處。
這種解釋顯然與另外兩種習見的解釋不同。有一種解釋就其最極端的說法,竟認爲回憶說是「心靈考古學上的塵封古董」,另以「幼稚初期的先驗說」相代。另一種解釋說,柏拉圖在其Symposiun及Republic中部幾卷中,仍然依據回憶爲獲致知識的方法的。這兩種解釋是互不相容的。我在本書所述的解釋則反對這兩派的解釋。我反對前一派,是因爲在Meno或舶Phaedo中,找不出所謂「幼稚初期先驗說」有絲毫原文的證據,那完全是一種哲學上的虛構,以便滿足他們假設,說柏拉圖的思想裡不應有回憶(anamnesis)那種「塵封的古董」。我反對第二派的說法,提示到如不假定有回憶,相的知識即不可說明云云,因爲那是被Symposium中的「頓覺」說(sudden vision),以及Republic中的概說所乾脆否定了。我的反對意見在本書適當的處在有詳細的說明。
本書中有若干處在,另與目前英文文獻有不同的解釋。我不同意那些解釋,曾就原文的證據加以考慮。結論散見本書各處,其較重要者,看索引就可以一目瞭然。
本書係收集若干已發刊的論文加以修訂擴充的。(以下列舉各章各文在不同刊物發刊的處在。)
若干教授與朋友,或曾閱讀原稿或曾潤色文字,或曾口頭討論,建議修正,乃至希臘文的切磋,均逐一列舉致謝。
Mrs.Mary Gauger曾打字抄繕初稿及清稿的一部分,並此致謝。厚定及媳Angela曾打繕初稿的一部分,厚寧曾打繕若干節段的最後修正,並加註希臘文字,均堪嘉慰。
一九九○聖诞節 L(udwig)C.H.
關於這個問題,我這外行人,曾試就個人幼年學習的經驗,加以思考過。在孩童牙牙學語時,母親總教說些普通名詞,不管懂不懂,都照樣接受了,然後再慢慢就個別事物,加以印證。這就近於柏拉圖所說的概觀說了。等到年歲稍長,可以獨立思考,便有時就自己的記憶,綜合成相,那就近於回憶說了。因此,這兩種方式,都有可能。儘管在哲學上、生理學上、心理學上,一直到現在,還有爭議,至少在邏輯上,柏拉圖的說法似乎是站得住的。自然要以他所說的,相與實物不分離爲先決條件。這是我個人的愚見,不敢必是。
忠寰兄一九七六年出版的另一本英文專著「智慧之爲亞里斯多德所求之知識」,據說是他研究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總結,我未見到原書自不敢妄談內容了。
忠寰兄一生專心研究哲學,所遺著作多得不可勝數。如欲深入了解,殆亦非先下若干年的苦工不辦。現在台北和大陸他的學生,都曾撰文紀念並擴大收集論文。如果能遵守他所指示的嚴格研究方法,繼續向前,應該有適當的成就。毋待外行人饒舌了。
◆ ◆ ◆ 全文完 ◆ ◆ ◆
以上《真讀書人——古希臘哲學家陳康》,是以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中外雜誌》總第380-381期同名連載內容全文爲底本完成數位化處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