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3, 2016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作者:張會杰。 張樹永。   

哈佛大學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近年來,隨著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的逐步 開展,哈佛大學通識教育也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視野。2007年,哈佛公布了《通識 教育工作組報告》(Report of the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以新的通識教 育計劃(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取代原有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2009 年秋季學期,新的課程方案正式實施。本文基於2011年-2012年度哈佛通識教育 的課程列表,採用實証的方法對該計劃的實施狀況進行研究。所用數據來自哈佛網 站上通識課程的信息以及在互聯網上公開的課程視頻。 一、哈佛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與數量結構 2011年至2012年度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納入正式列表的課程共185門,分布在 18 八大模塊中①。分別是審美與詮釋的理解(共34門)、文化與信仰(共38門)、實証與 數學推理(共9門)、倫理推理(共20門)、生命系統的科學(共12門)、物理宇宙的科 學(共17門)、世界中的諸社會(共34門)、置身世界的美國(共21門)。模塊內課程 相關性強,模塊間課程具有相對獨立性。通識教育所有課程均是半學年的,或春季或 秋季學期授課。 與原來核心課程的七大模塊(外國文化、歷史研究、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學與 技術、社會分析以及文學藝術)相比,通識教育新體系增加了美學領域的課程,去掉了 歷史研究和社會分析,將科學分為生命系統的科學和物理宇宙的科學。把外國文化 變為世界中的諸社會和置身世界的美國。從本年度課程的數量結構來看,人文類課 程所佔比重最高,其次為社會科學,如圖1所示。雖然生命系統的科學和物理宇宙的 科學可自由選擇的課程數量相對較少,但由於學生必須在八大領域中各選擇一門修 習,並達到規定的要求,結合這一分布必修制的學習要求,學生所接受的通識教育課 程結構是非常均衡的。 圖1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八大模塊課程數量分布圖 二、哈佛通識教育八大模塊及課程設置   




(一)審美與詮釋的理解 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模塊集中發展學生的審美反應,以及對諸如文學、宗教經文、 繪畫、雕塑、建筑、音樂、電影、舞蹈和裝飾藝術等各種文化表現形式之內涵的詮釋能 力,培養學生以所學的原理和方法理性地、批判性地分析藝術品及其思想的能力。該 模塊由39名教師授課,課程有修辭原理,啟程-手抄本之修飾,音域-變化世界中的 音樂探索,詩、詩人、詩歌藝術,種族融合的文學,基督聖樂的演奏,超現實主義-先鋒 藝術與戰爭中的政治,當代聖經文學,消亡語言中的愛情-傳統印第安文學與文學理 論家,韓國文化歷史的組成,佛教與日本文化,藝術與人文視野中的聖經引論,面向新時代的古老傳說-在傳統與現代中國,伊斯蘭紀念館,正在上升的俄羅斯文化-俄羅 斯人讀什麼、怎麼讀,奧斯曼帝國的視覺文化,亞洲藝 術,俄羅斯與東歐的藝術與政 治,現代中國被壓抑的浪漫,文學與醫學,作為全球流行文化的日本動畫等。該模塊 有著顯著的人文性,授課內容以傳統藝術作為分析對象的課程比重很高,而且,課程 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授課教師的專長集中在英語言文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建筑藝 術史、斯拉夫語言與文學等領域,如表1所示。研究專長為東亞語言與文化的教師人 數僅次於英語。這反映出哈佛通識教育對東亞地區的關注。 表1 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模塊任課教師的研究專長 教師 專長 英語 東亞語言 與文化 建筑 藝術史 音樂與 古典音樂 斯拉夫語 言與文學 羅馬語言 與文學 教師數(個)女性、性別 與 性 的 研 究,宗 教 研 究 比較文學,羅馬語言與文學,近 東 語言與文化各1名   




(二)文化與信仰 文化與信仰模塊課程的培養目標在於對因社會、政治、宗教、經濟以及歷史條件 不同而產生的思想與藝術品的理解和認同,既有美國文化內部的也有跨文化的,學生 將檢視上述差異如何影響個人及社群的認同。這類課程致力於在教學內容與當前關 注和感興趣的熱點之間建立連接。開設的課程有醫學與身體-東亞與歐洲,穆斯林 宗教、文學與藝術中對上帝和先知的愛,西方歷史中的人類與聖賢,傳說與神話引論, 制度化暴力與公共景觀-以羅馬競技為案例,西方的理性與信仰,南美洲的文化、歷 史與信仰,古希臘文化中的英雄觀念,格裡高利聖歌,跨時空的佛教研究,中國日常生 活中的文化,異教徒、基督徒與穆斯林文本中的猶太歷史,印度教藝術與文化,所見即 所信-攝影藝術的歷史,聖人、異教徒、無神論者-基於歷史分析的宗教哲學導論,東 亞宗教研究入門,瘋癲與醫學-精神病治療史的主題,經典神話,中世紀俄羅斯的偶 像、儀式與文本,希伯來聖經,流行文化與現代中國,社群主義與政治文化-捷克斯洛 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與天鵝絨革命,意第緒人的世界,歷史起源-古歷史學家及對后世 的影響,音樂、辯論與伊斯蘭教,上帝、公義與《約伯記》,美國的抗議文學-潘恩到圖 帕克,“二戰”后的歐洲-文學、電影與政治等。授課教師的學術專長主要集中在歷 史、近東或東亞或斯拉夫語言與文化、神學與宗教、音樂與古典音樂等方面。   




(三)實証與數學推理 實証與數學推理模塊課程教授學生在理性思考和問題解決時運用統計學、概率、 數學、邏輯以及決策理論等概念與理論工具。該模塊發展學生應用抽象的原理和理 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須學會如何評估數據信息與証據並進行決策和推論,辨 別問題不能得以解決的依據基礎。學生將對人類在推理過程中所犯的大量錯誤保持 敏感,並能有意識地避免推理過程中的陷阱。開設的課程有決策意識-語言、邏輯及 交流,政治分析,病理推斷,生活中的統計學—幸福的機會,演繹邏輯,數字中的藝術 等。授課教師的研究專長分別是哲學、語言學、政府治理、數學、醫學、統計學、天文學  和經濟學。   




(四)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模塊課程教導學生學習有關道德、政治信仰和實踐的理性推理的原則, 並審議和評估學生自己提出的倫理主張。通過在道 德 兩 難 中 對 善 的 生 活、義 務、權 利、正義和自由等理論概念及倫理思想的審視發展學生權衡和推理的能力。學生在 此類課堂上會遇到不同的價值體系,這將促使他們進一步關注自己的道德假設。開 設的課程有人權-哲學引論,政治正義與政治審判,自我、自由與存在,倫理議題,如 果沒有上帝、一切皆被允許-有神論與道德推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宗教倫 理比較,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經典,傳統印度的善生活,道德推理與社會抗議,正義, 倫理、政治與法律中的信任、想象與懷疑,生物倫理學,無神論倫理:馬克思、尼採與弗 洛伊德,倫理與世界關系,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道德之問,當代的社 會理論、人文學與哲學,哲學家與暴君等。授課教師的學術專長主要集中於政府管 理、哲學、法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五)生命系統的科學 生命系統的科學模塊教導學生理解生命科學、生物工程及與之相關的廣泛領域 內的核心理念、事實、理論和方法。這些課程會在“理解生命”這一主題上探討廣泛的 論題,如生命的起源,適應與改造環境的方式,人類干預的影響等。課程對圍繞在我 們身邊的科學主張、實証發現以及爭議議題提供評估與解釋的工具。如果可行,學生 還將在實驗室、田野及實踐經歷中仔細檢查生命系統的屬性。開設的課程有發展心 理學-知識源起,進化與人類身體,人體組織,性、生存與狂歡類型,營養與全面健康, 心理學,醫學的進化,人類對海洋生命的影響,樹、森林與全球變化等。該模塊共24 位授課教師,他們的研究專長集中在公共健康與醫學、生物學、心理學和歷史等領域。 每周除必有的研討答疑之外,該模塊三分之一的課程安排有實驗。   




(六)物理宇宙的科學 物理宇宙的科學模塊教導學生理解物理科學、工程及廣泛關注的相關問題的科 學概念、事實、理論和方法。這些課程探討那些影響整個世界的物理科學中的發現、 發明及觀念,包括誘發化石燃料依賴,空間探索,核武器擴散,氣候變化,數字通信時 代的隱私問題等。這些課程對圍繞我們身邊的科學主張、實証發現和爭議議題等提 供了評估與解釋的工具。如果可行,學生還將在實驗室、田野及實踐經歷中仔細檢查 物理和工程系統的屬性。設置的課程有自然災害,音樂與聲音中的物理學,如何建設 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愛因斯坦革命,時間,生機勃勃的宇宙,生命是什麼?從夸克到 知覺,宇宙測量,技術與社會引論,能源、景象、問題與預言,早期航海,科學與烹飪— 高級烹飪到軟物質科學,看不見的世界,氣候能源挑戰等。教師的學術專長集中在天 文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地球科學、化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領域。   




(七)世界中的諸社會 世界中的諸社會模塊讓學生用國際的視野了解不同的價值體系、習俗和制度,幫 助學生理解信仰、行為與社會組織方式形成的差異。這類課程集中於單一的社會或 地區,或集中研討國家邊界的變遷,分析資本、商品、人口、資源、信息或不同社會之間 思想的流動與變化。採用多學科的方法,以及當代和歷史的視角,發展學生對人類社 會組織方式多樣性的認識。開設的課程有世界中的德國—1500年至2000年,中國 -傳統與轉型,亞洲與世界體系中的日本,英帝國,1956年-1971年的古巴革命-基 於自我辯護的視角,二戰后的歐洲,西方優勢-1600年至今全球化力量中的主導機 制,中國的二次社會革命,國際新秩序構建中的亞洲,基於實証的政策復雜性,全球健 康之案例研究-生物社會學視野,非洲與非洲人-現代世界中的新大陸,南北朝鮮, 21世紀東亞的不平等,墨西哥-現在與未來,危機過后的政治經濟,創建新政治-從 中世紀到歐共體的歐洲民主進程,東京,加勒比海-全球化,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適 應,條件平等-以當代歐洲猶太人為例,現代印度與南亞,海外中國,埃及金字塔的考 古學歷史,非洲與美洲的奴隸與奴隸貿易,印加帝國-前哥倫比亞時代南美的末代帝 國,中世紀歐洲,1905年至1950年全球文本中的世界大戰,日本武士革命,人類非法 貿易-現代世界中的奴隸貿易及廢止,長城之外-中國和游牧民族文化,阿拉伯的人 類學研究,當代南亞-內部問題與創新方案,全球化 的 未 來-議 題、推 動 者 和 決 策。 該模塊44位授課教師的研究專長主要集中在歷史、東亞語言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 以及政府治理等領域。   




(八)置身世界的美國 置身世界的美國模塊課程通過當代的和歷史的分析方法審視美國的社會、政治、 法律、文化、經濟做法、制度和行為,通過對什麼才意味著是美國人、美國價值的持久 性及多元化、美國國家內以及美國與美國之外的不同群組關系之觀念的審視,幫助學 生理解作為全球框架中的一個異質的多面的美國。該模塊課程會對美國與其它社會 進行比較,展示美國隨時間的變化,在歷史和文本的比較中用批判工具來理解這些議 題。開設的課程有美國的健康政策,美國的醫學與社會,美國的種族秩序正在發生變 化嗎,公私領域中的男人與女人-20世紀的美國,經濟學-批判性視角,對憲法的思 考,美國飲食-全球歷史的視野,共和政體的理論與實踐,冷戰中的藝術與思想,重建 中的波士頓-變化著的美國城市,性與公民-美國社會的人種、性別與歸屬感,奴隸 制、資本主義、帝國主義-19世紀的美國,美國城市設計-城市抱負與鄉村模式,世 界的宗教與多元文化-以宗教多元主義為案例,宗教與社會變遷,美國基礎教育中公 平與卓越的兩難,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基於比較視野的美國經驗等。 



(一)課程具有顯著的實用主義色彩 與其它一些大學不同,哈佛大學從來都不注重回到古典傳統,而是積極面對現 實。早在1945年,哈佛通識教育委員會就明確表示:“我們不認為西方文化反映在任 何一套偉大的著作中,它們必然會忽略這些標准與現實世界的聯系。”2 011年 至2012年度的通識課程一如既往地體現著這一由來已久的通識教育的特色。185 門課中沒有一門類似經典著作精讀課程,盡管課程的閱讀要求很高,如正義課,要求 閱讀亞裡士多德、洛克、康德、穆爾、羅爾斯關於正義的經典之作,但並不局限於某一 本。對待經典的學習態度也是批判性分析。通識課程高度重視原理和方法的基礎性 與現實問題的應用性之間的結合,課程體系密切關注基礎性的價值觀、知識、原理和 方法等,並兼顧學生興趣和社會發展要求的結合,以發展學生用抽象概念和基本原理 解決整體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在21世紀過上反思性和有意義的生活做准備。 這一顯著的實用主義色彩需要建立在對時代的洞察和對學生未來生活必備能力以及 價值觀的認知之上才能較好地體現。   


(二)對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問題頗為關注 2007年通識教育報告中提出哈佛培養的畢業生不僅是某一地方某一國家的公 民,而應是世界公民。世界中的諸社會和置身世界的美國作為新增設的課程模塊,培 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公民意識,尤其是國際化美國人的意識。值得一提的是,通識課 程對亞洲問題特別是中國問題頗為關注。有20名研究專長為東亞語言與文化的教 師,僅次於歷史研究的授課教師人數。其中,僅課程名稱中涉及到“中國”的課程高達 9門。   


(三)課程體系均衡 與很多強調人文素養的通識課程體系不同,科學素養一直是哈佛通識教育的主 要組成部分。哈佛對待科學的基本理念是科學所做的遠非隻是給人類的美好生活提 供物質基礎,事實上它在精神層面上直接培養了人道主義的價值觀。這是因為,科學 既是在精確的論據之上形成客觀和中立判斷的結果,也是培育這種態度的源泉。因 此,在為民主社會培養公民的活動中,科學的態度和習慣尤其是有價值的﹝1﹞38。2011 年至2012年度,科學素養與推理能力的比重由七分之三發展到八分之四,其重要性 程度略有提高,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平分秋色,課程體系均衡。   


(四)整合性強,充滿探究性 通識教育把所有知識都視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重視知識的整合性和貫通性。 68 2013年 張會杰,等: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第2期 整合和貫通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拓寬學生所學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免於狹隘。二是在 不同知識領域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能運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思考並解決問題﹝2﹞。 哈佛課程體系兼顧獨特知識領域的主題,特別是思維的原理和方法與學生的生活經 驗的結合。不少大學生熟悉和喜愛由大衛·威茲教授執教的科學與烹飪-高級烹飪 到軟物質科學課程。課堂上,威茲教授系著圍裙,在擺放鍋碗、面粉、黃油等工具的實 驗台前侃侃而談。每節課他還請來一名世界級主廚,在展示他們卓越的烹飪技藝中 探討烹飪中的物理科學。網易視頻的用戶評論道:“這些學校的學生們越來越愛上課 愛學習,收獲也越多。這些教授們講課都很有意思啊!”“真的很神奇,感覺他們的想 法太不可思議,深度挖掘烹飪中的科學內涵。”① 再比如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他用蘇格拉底式,即不斷地詰問、應答、反駁和再追 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某些想當然的結論或常識做多維度的思考,使學生在對具 體個案的正反辨析中養成批判性思維和倫理推理的能力。他總是把學生對收入分 布、同性婚姻、權利(人權與財產權)、平等、政治義務與社會需求等社會事務的想法和 道德與政治哲學聯系起來,以推進對世界和人生深刻的精神感悟。這種教學方法與 中國離開日常生活的判斷來抽象思考道德問題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稱道的是,他的 課堂,聽課學生常常超過千人,他仍然使用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討論所 講內容的機會。


四、哈佛通識課程的理念與管理特點   


(一)過渡期管理及課程更新相對穩健 哈佛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大學,是通過連 續 不 斷 地 回 顧、反思和自我更新取得 的。自2009年實施新方案以來,通識教育正經歷著由核心課程向新課程的過渡,當 前正處於過渡期的中后階段。在課程管理時,在課程列表中明確說明新課程與原核 心課程的對應以及學分要求,從而較好地解決了過渡期內學生攻讀學位的學分問題。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本年度的185門課程中,113門是由原核心課程移植和轉化而來 的,所佔比例達61%。各模塊內課程的更新及調整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2011年至2012年度哈佛通識課程的更新及調整分布 (單位:門) 審美與詮 釋的理解 文化 與信仰 實証與 數學推理 倫理 推理 生物系統 的科學 物理世界 的科學 世界中的 諸社會 世界中 的美國 模塊總課程 34 38 9 20 12 17 34 21 原核心課程 23 22 6 12 4 10 21 15 新增課程 0 1 0 2 0 0 2 3 實開課程 28 28 7 17 11 14 31 16 78  ①哈佛大學 網易公開課 網易視頻.置身世界的美國和世界中的諸社會是新增模塊,但大多課程是由原核心課程中 外國文化模塊轉化而來的。生物系統的科學模塊內的三分之二課程是該方案實施以 后即2009年至2011年新增設的。2011-2012年度,哈佛通識教育新增設課程共8 門,新增比例不足5%。總體而言,課程的管理與更新反映出哈佛課程體系變革的穩 健性。   




(二)課程管理辦法靈活 1.教師獨立或協同承擔課程的管理 在231位授課教師中,由教 師 獨 立 承 擔 的 課 程 有145門,由2名教師合作承擔 35門,由3名教師協同承擔4門,由4名教師共同承擔1門。在生命系統的科學模 塊中,85%的課程由2名及以上教師共同承擔。在部分協同承擔的課程中,教師來自 不同的系所,研究方向有較大差異。如現代印度與南亞課程的授課教師,一名是歷史 學的,另一名是經濟學的。神經元到國家-早期兒童發展學與成功國家的基礎課程, 三位任課老師分別來自公共健康學院、教育研究生院和醫學院。教師學術專長的差 異有助於促進學科間的融合與課程內容的融合。 2.課程班額的管理 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修選人數的限制也非常靈活。比如,邁克爾·桑德 爾教授的正義課,注冊人數最高可達1000人。心理科學課人數限定在510人,這僅 是針對秋季學期,春季學期人數不加限制。生機勃勃的宇宙課人數限定在325人。 對於不適宜於大班授課的課程,如音樂和聲音中的物理學課,其修選人數則要求在 60人之內。 3.適度的課程暫停 本年度有33門暫時不開設,比例達到18%。 4.課程的分級管理 大約有10門左右的課程在難度上屬於高級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知識預 備,個別課程需征求任課教師同意后才可以注冊,如冷戰中的藝術與思想課程。 5.一課兩用 有10多門面向通識教育的課程與專門領域的課程合班上課,課程採用雙重編碼 形式進行課程管理,如東西方的自我、心態與志願能 力 課 程。一些課程甚至多重編 碼,如當代韓國-治理難題及創新方法的調查研究課程。該課程與商學院、公共健康 學院、教育學院研究生院的學生一同上課。這類課程在考核要求上有所不同,通識教 育學生可以在家進行考試。 6.交叉分類課程的管理 一般來講,對事物的分類要遵循互斥原則,但由於通識教育自身的整合性,課程 之間的分類有時難以滿足互斥的原則。在哈佛通識課程中,時常存在交叉分類狀況。 如流行文化與現代中國課程。該課程歸入文化與信仰,也可以歸入審美與詮釋的理解。 對於這類課程,課程說明中會提示學生注意選課的要求,以不影響其它課程的選擇。 


(三)教學與研討緊密結合 哈佛通識課程一般每周兩次授課,一次1.5-2小時,所有課程均要求每周安排 一節的研討,或者實驗或者答疑。“二戰”后的歐洲-文學、電影、政治課程,課后提供 7部“二戰”后的經典小說和優秀影片,供大家欣賞評析和研究。生命是什麼?從夸 克到知覺、自然災害、宇宙的測量等課程每周都安排在實驗室做實 驗。值 得 一 提 的 是,哈佛大學為大一新生提供了基於小組指導的講座研討課,通常由一名教授帶領 12名新生每周針對學生共同的興趣主題研討2-3小時。這種可自由討論的基於講 座課程的新生Seminar,覆蓋了大量的學科領域①。2009年至2010年度,1307名本 科生被分配到129個 Seminar中,由135位來自商學、牙科、設計、神學、教育、工程、 治理、本科生院、法律、醫學和公共健康學院的教授帶領。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取得過近乎公認的成就。2011年至2012 年度課程體系的設計、學習管理以及教學風格,在通識教育新理念達成方面有著較高 的契合度。誠如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所言:“對中國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在 異域文化當中發展起來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變動而全部照搬到中國是很難成 功的。”﹝3﹞顯然,生搬硬套沒有出路。但是,在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尚不清晰、課 程設置寬泛隨意、課程標准模糊不清的發展初期,有必要把對西方大學的深入了解作 為中國通識教育實踐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一個對比參照,同時准確把握本國文化和社 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未來趨勢。隻有這樣,才能在較短時期內提升中國大學通識教 育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會春.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透視﹝J﹞.中國高等教育,2008(10):60-62. 
﹝3﹞ 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7): 8-1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