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 五經
律法書 尚書 禮紀 民族的起源與生活的規範
歷史書 春秋 在歷史記載中評判歷史人物
詩歌 詩經 以詩歌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先知書 易經 預言
新約 四書
福音書 論語 一個承先啟後的夫子
保羅書信 孟子 繼續闡明夫子的教訓
一般書信 荀子 辯證闡明夫子的教訓
西周相當於舊約時代,是初創的時代。
東周相當於新約時代,是完成的時代。
宋朝相當於宗教改革,是革新的時代。
周公制禮作樂相當於摩西頒布律法。
歷代西周王相當於以色列諸王。
孔子相當於耶穌。
孟子相當於保羅。
荀子相當於雅各。
二程相當於馬丁路德。
朱熹相當於加爾文。
這種對應的類似性,或許不是巧合。這說明聖經與四書五經是在述說一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他們不只是一種理論,他們都是活生生顯明在一段人類的歷史當中的一種生活傳統,他們用各種型態的文體來向後人展現這種生活方式的種種面向來表達一種生命的信念。而的確這兩組經典也都大大地影響了後來的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儒家在傳統中國歷史上被獨尊,是一門主導中國文化發展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歷史中唯有基督教能與之比擬。當中國面臨西方文化的衝擊時,不可避免地,基督教也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就如同佛教影響中國一樣。
若繼續深究這兩組經典,則其義理又有顯著的不同。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是獨特的,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但孔子沒有神的位格,是故儒家說人人皆可成聖賢,但從基督教卻不能說人人皆可成基督,但可以說人人皆可有基督。基督是屬天的層面,聖賢卻是屬人的層面,如果混雜了這兩個層面,使人想與天同高,與神同等,那就變成是人的驕傲與不智了。孔子的聖,是道德層面的聖,孔子的聖,是在世界中的聖,而非屬靈意義上的成聖,成聖是從世界分別出來,這種屬靈層面的成聖,只有靠著聖靈才作得到。
祭祖是福音傳入中國的一大衝突,康熙皇帝因此而有禁教之舉。祭祖的本意是追思紀念先人,但祭祖如果變成祖先崇拜則與上帝崇拜衝突,因崇拜只能歸於神,但追思紀念先人,與上帝崇拜完全沒有衝突。用追思祖先來代替獻祭祖先是合宜的。基督教應以追思紀念先人來替代獻祭祖先,如此也達到了慎終追遠之意。
就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人性是本乎善的,此乃天理之性。
就著亞當的墮落,人性卻已被罪汙染是惡的,此乃氣質之性。人有良心,也有罪性,這中間本來就存在一個張力,所以真實的人性是會有善與惡的掙扎。道德修身可以使人的外在行為盡力去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但唯有聖靈可以使我們得著心靈的自由,乃是在裡面勝過罪的權勢。
基督教關心的是神與人關係的重建,指向來世的永恆盼望,天上的國度。基督教是由神俯視人,由神尋找人。由彼岸俯視此岸。啟示的王國。特殊恩典的原理。
儒家關心的是道德社會秩序的重建,指向今世的王道文化,地上的國家。儒家由人仰望天道,由人尋找天道。由此岸瞻望彼岸。理性的王國。普遍恩典的原理。
信仰是基於啟示,目的是天上國。文化是基於理性,目的是地上國,兩者難免具有衝突的張力,但兩者也可以協調並行,如同基督教與希臘思想在西方彼此有許多的對話。我認為地上國的政治經濟最終要有人文價值為依歸,而人文價值最終要有神為依歸,人的價值才能得到完全的實現,律法是善的,但徒有律法,人難以自律,惟有在基督的福音中,新生命成全了律法。要認識神,才能認識人,知道自己。但就人間國度的律法與道德,以一般理性為制訂的根基,因為人不都是得救的,人不都是認識福音的。上帝的律法注重的是內在的動機,人間的法律注重的是外在的行為。
在儒家的經典中,最接近基督教的語言就是上帝,天,道的意識了。商朝人是有上帝意識的,孔子也有上帝意識,孔子也關心天道,但他並不說太多他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他並未直接得著上帝啟示,他不是上帝啟示的宗教先知,他只是一個洞察人生智慧的哲學家,所以他不多講天道,也是他的智慧。但他不多講天道,不意味著他反對天道,反對上帝,他只是願意誠實地承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了。上帝的啟示,也沒有啟示什麼理想的政治制度或社會型態,但許多政治與社會的改革卻是來自耶穌愛人的精神與聖經價值的啟發。
在儒家中講的天道,其實也可相對應的說就是道(Logos)。如今神的啟示已經在基督耶穌里顯明出來。天理或天道已不再只是一般啟示中的抽象真理,天道已化為具體的生命,向我們表明出來,就是耶穌基督。
中國人應該認識孔子與論語,認識中國的文化傳統,這是祖宗流傳下來的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得以自我認同的文化資產。但我內心更盼望中國人能認識耶穌,得著救恩,得著永恆的盼望。我自己接受福音時的文化壁壘很高。我知道福音還未能廣傳中國,背後是其實是一個文化問題,中國人不願失去自我的文化認同。而我們如何能保有中國人的文化認同,而也是一個得救的基督徒呢? 這就是我所思想的問題。我相信這是可能的,也是中國的基督徒應該去努力思想的一個課題。
我並不認為世界宗教哲學是殊途同歸,眾教歸一,這在思想上是不夠嚴謹的,因為你真正探究其義理,其中的衝突,不能隨隨便便說統一,那只是隨便攪和,醬缸式的統一。終極性、永恆性、絕對性的真道,只有一個途徑,就在於基督耶穌,這是無可取代的。但在這世界上,文化有其屬世的,暫存的價值。基督教與儒家相處之道,在彼此能有一客觀理解,明白彼此的差異,彼此產生正面的影響,找到一個可以彼此共存的相處之道。這就好像在西方基督教神學與希臘哲學,神學依舊是神學,哲學依舊是哲學,但在歷史中,彼此一直存在對話。宗教與哲學關切的領域不同,一乃神一乃人,切入的角度也不同,一乃啟示一乃理性,天之道與人之道,這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政教分離,兩個國度,一乃上帝之國,一乃地上之國,各有所司,彼此共存而互補。基督教為天之道,儒家為人之道,兩者可以彼此呼應,而不必否認彼此的價值。從信仰的角度說,要認識神,才能更清楚地認識人。
聖經與儒家的比較,利瑪竇與萊布尼茲也做過,基督教中章力生與梁燕城與陳宗清也做過,天主教也喜歡拿多瑪斯與朱熹比較,這兩者都被官方制定為標準思想。現代史上的中國學人一向都關切中西文化的課題,梁啟超、胡適、錢穆與新儒家在中西文化的課題上也談了不少。我想這是個大問題。
基督教與儒家的關係有一條通道可以相連,可以通過
基督教-多瑪斯哲學-亞里斯多德-朱熹-儒家 這個鍊接來理解
多瑪斯哲學是從基督教思想去重新詮釋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亞里斯多德是西方哲學的核心。朱熹是理學的核心,朱熹是奠基在孔子孟子,孔子孟子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也許有一天,中國也會有一位像多瑪斯的哲學家,用基督教的角度重新建構儒家哲學。
亞里斯多德-多瑪斯哲學是天主教的官方哲學路線,多瑪斯用恩典與自然的二分法,讓聖經所代表的教會與神的國與亞里斯多德所代表的世俗的希臘文化可以共處。馬丁路德的兩國論也是基於恩典與自然的二分法。我對基督教與儒家的處理,目前也是用兩國論的方法。但這兩個國度不是完全平行不相交,恩典中的真理之光應該去照亮自然中的黑暗。
簡而言之,聖經是屬天的信仰,儒家是屬地的哲學。儒家經典曾是中國的聖經,儒家局部地被宗教化了,如祭祖與祭孔,但儒家的義理畢竟不是宗教。聖經神學的詮釋,也受西方哲學的影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思想都影響過聖經的詮釋,但聖經畢竟是一種信仰,而非哲學。
哲學與信仰
哲學的價值是甚麼? 哲學流派甚多,似乎甚難有統合的結論,甚麼是真理,常常各有所見,有時不免令人感到困惑,而基督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生命路線的選擇,那麼我還有需要研究哲學嗎? 因為既然聖經就是終極的智慧,我實在並不需要再像不認識神的人一樣,兜圈子找來找去了。因為沒有神,生命就如同沒有終點的流浪,沒有家。沒有神,生命就是虛空。沒有神,生命就是一道無解的難題。聖經是神的智慧,哲學只是人的智慧。神的智慧高過人的智慧,聖經的智慧高過哲學的智慧。認識神,生命就有了方向。認識神,生命就有了意義。認識神,生命就有了歸宿。先認識神,再讀哲學,會比較知道如何取捨。
哲學的價值在於它是一般啟示為出發點的智慧,是一般人也能領受的。他像律法一樣,是啟蒙的師傅。
哲學是從思想上推論形而上的道,一般啟示的理念之神。
信仰是從聖經上相信上帝的存在,特殊啟示的三一位格神。
理性既是哲學的基點,理性也是哲學的限制。基督是道成肉身,"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哲學是有限世界的有限真理,而基督是無限世界的無限真理。這兩者有衝突之處,但也有相合之處,若是合在一起,也許可以看得更完整。
讀哲學可以把哲學的範圍選擇性地限制在一些主要的哲學家。
中哲: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朱熹,王陽明。
西哲: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多瑪斯,笛卡兒,休膜,康德,黑格爾。
哲學的兩條路線:
由形上學指向倫理學:朱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多瑪斯
道問學,本質倫理,實在論。
由倫理學指向形上學:王陽明,康德
尊德行,方向倫理,觀念論。
理學派:主張 性即理 進路工夫以道問學為先。
心學派:主張 心即理 進路工夫以尊德性為先。
所謂尊德性即是講求內在本心的修養工夫 即孟子的擴充本心
所謂道問學即是講求外在學習讀書的工夫 認為需要經由外在客觀的學習 強調博覽群書的重要。
尊德性和道問學都屬於宋明理學。
尊德性是屬於陸王心學,以心為出發點,自己在生活中能夠了解並覺得是對的就是道理。
道問學則是屬於程朱理學,以博通經學為出發點,從中了解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的 。
沒有學問,德行容易流於空泛,但只有學問,也只是空談,哲學必須是生命的學問,知行合一。
哲學與博雅教育
哲學是一門難以迴避的學問。中西古典文化的核心經典就是哲學,哲學過去是文化的源頭,也是文化的反思,中西都是如此。問題不是在於哲學有沒有需要,而在於優先次序。把神擺第一。讀人文,但不是以人本為標準的人文主義。讀科學,但不是以科學為標準的科學主義。這樣才不會出問題。要認識神,才能認識自己,認識人,這就是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宗教改革其實很看重人文教育。哲學是文化的根源,要談博雅教育,其實哲學思考是重要的一環。
博雅教育是文化性的。主要透過學校。目的是文化的復興。
門徒訓練是福音性的。主要透過教會。目的是教會的復興。
這就是我所關注的兩大主題。
這是兩個國度。這兩個國度,一是地上國,一是天上國。但這兩個國度並非不相干的平行國度,兩個國度都是在神之下。
要能從神的角度透視文化,使文化能建立其今世地上國的秩序。好讓百姓能在地上得以敬虔度日。文化無法都順著聖經的原則,基督徒要做鹽做光,但不一定是改造文化,改造社會,我們的重點是福音使命,但基督徒應有一基督徒的世界觀,從創造,墮落,救贖的觀點來批判文化,不要隨著今世的風俗,因我們是天上的公民,暫時寄居在這個地上。哲學的智慧是人的智慧,不需全盤否決,但也不能被牽著鼻子走,只是要有所選擇,不能甚麼都收。基督徒也要尊重文化的學術自由,不能用異端裁判所去對付言論自由。哲學既是理性的思考,基督徒也可以用理性來回答哲學文化的問題。
基督教與儒家雖有衝突面向,但基督教可以在儒家思想找到相合性(Coherence)。從上帝與天道的思想可以與聖經啟示的位格神接軌,而人性論中,孟子的性善論可與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造的接軌,而荀子的性惡論可與亞當犯罪之後的原罪論接軌。按著聖經的啟示,豈不是更完滿地解釋了這兩種看似衝突的人性論。而福音賜人新生命,使人可以稱義成聖,在基督里豈不是可以更完滿地成就了聖賢的理想嗎? 而新天新地的異象豈不是更完滿地成就了世界和平與世界大同的理想。這不是說這兩者之間是一致的,儒家是一個基於理性的哲學,所以當然就沒有道成肉身的基督也沒有救恩的新生命,當然這已是聖經啟示的範疇了。但儒家沒有談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是不相容的。一個是永生與天上,一個是道德與淑世。一個是信仰,一個是文化。
可以用基督教的亮光重新詮釋儒家與理學。我的目的是向中國文化傳福音。把人本的人文主義轉化為神本的人文主義。
以下是儒家與基督教的對應:
主宰天,天地之心=>上帝
義理天,理,太極=>自然規律,自然法
自然天,氣=>世界
陰陽=>世界的創造與運行
以下是儒家與基督教的對比:
地上國<=>天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靈修,家庭,教會,宣教。
對應是指他們彼此相呼應之處,應予以統合
對比是指他們彼此分工之處,應予以區別
兩個國度統一在同一上帝的主權
兩個國度分別在不同的統治領域
主權統一,治權分割
一主兩國,政教分離
分工合作,榮耀上帝
天國的統治原理是基於特殊恩典
地上國的統治原理是基於普遍恩典
中庸之道: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 參矣。
A.居敬: 敬虔的信仰,福音使命,天上國,恩典
A1,信仰-宗教層面,天下至誠,贊天地之化育
B,窮理: 博雅的教育,文化使命,地上國,自然
B3.科學-器物層面,盡物之性,科學
哲學的價值在於它是一般啟示為出發點的智慧,是一般人也能領受的。他像律法一樣,是啟蒙的師傅。
哲學是從思想上推論形而上的道,一般啟示的理念之神。
信仰是從聖經上相信上帝的存在,特殊啟示的三一位格神。
理性既是哲學的基點,理性也是哲學的限制。基督是道成肉身,"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哲學是有限世界的有限真理,而基督是無限世界的無限真理。這兩者有衝突之處,但也有相合之處,若是合在一起,也許可以看得更完整。
中哲: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朱熹,王陽明。
西哲: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多瑪斯,笛卡兒,休膜,康德,黑格爾。
這些哲學家是哲學史的中道哲學。中道哲學是哲學的主流,也是正統的標準,使哲學成為可統合的智慧,而非各行其道。中國哲學有一個以儒家為主的道統觀,西方哲學似乎比較個人化,但西方哲學的還是有一個理性主義的道統。柏拉圖的理念與理學的天道其實就是道,這是基督信仰與哲學可以相遇之處。信仰的道,是具體的生命,哲學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
哲學的兩條路線:
由形上學指向倫理學:朱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多瑪斯
道問學,本質倫理,實在論。
由倫理學指向形上學:王陽明,康德
尊德行,方向倫理,觀念論。
理學派:主張 性即理 進路工夫以道問學為先。
心學派:主張 心即理 進路工夫以尊德性為先。
所謂尊德性即是講求內在本心的修養工夫 即孟子的擴充本心
所謂道問學即是講求外在學習讀書的工夫 認為需要經由外在客觀的學習 強調博覽群書的重要。
尊德性和道問學都屬於宋明理學。
尊德性是屬於陸王心學,以心為出發點,自己在生活中能夠了解並覺得是對的就是道理。
道問學則是屬於程朱理學,以博通經學為出發點,從中了解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的 。
沒有學問,德行容易流於空泛,但只有學問,也只是空談,哲學必須是生命的學問,知行合一。
哲學與博雅教育
哲學是一門難以迴避的學問。中西古典文化的核心經典就是哲學,哲學過去是文化的源頭,也是文化的反思,中西都是如此。問題不是在於哲學有沒有需要,而在於優先次序。把神擺第一。讀人文,但不是以人本為標準的人文主義。讀科學,但不是以科學為標準的科學主義。這樣才不會出問題。要認識神,才能認識自己,認識人,這就是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宗教改革其實很看重人文教育。哲學是文化的根源,要談博雅教育,其實哲學思考是重要的一環。
博雅教育是文化性的。主要透過學校。目的是文化的復興。
門徒訓練是福音性的。主要透過教會。目的是教會的復興。
這就是我所關注的兩大主題。
這是兩個國度。這兩個國度,一是地上國,一是天上國。但這兩個國度並非不相干的平行國度,兩個國度都是在神之下。
要能從神的角度透視文化,使文化能建立其今世地上國的秩序。好讓百姓能在地上得以敬虔度日。文化無法都順著聖經的原則,基督徒要做鹽做光,但不一定是改造文化,改造社會,我們的重點是福音使命,但基督徒應有一基督徒的世界觀,從創造,墮落,救贖的觀點來批判文化,不要隨著今世的風俗,因我們是天上的公民,暫時寄居在這個地上。哲學的智慧是人的智慧,不需全盤否決,但也不能被牽著鼻子走,只是要有所選擇,不能甚麼都收。基督徒也要尊重文化的學術自由,不能用異端裁判所去對付言論自由。哲學既是理性的思考,基督徒也可以用理性來回答哲學文化的問題。
基督教與儒家雖有衝突面向,但基督教可以在儒家思想找到相合性(Coherence)。從上帝與天道的思想可以與聖經啟示的位格神接軌,而人性論中,孟子的性善論可與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造的接軌,而荀子的性惡論可與亞當犯罪之後的原罪論接軌。按著聖經的啟示,豈不是更完滿地解釋了這兩種看似衝突的人性論。而福音賜人新生命,使人可以稱義成聖,在基督里豈不是可以更完滿地成就了聖賢的理想嗎? 而新天新地的異象豈不是更完滿地成就了世界和平與世界大同的理想。這不是說這兩者之間是一致的,儒家是一個基於理性的哲學,所以當然就沒有道成肉身的基督也沒有救恩的新生命,當然這已是聖經啟示的範疇了。但儒家沒有談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是不相容的。一個是永生與天上,一個是道德與淑世。一個是信仰,一個是文化。
可以用基督教的亮光重新詮釋儒家與理學。我的目的是向中國文化傳福音。把人本的人文主義轉化為神本的人文主義。
以下是儒家與基督教的對應:
主宰天,天地之心=>上帝
義理天,理,太極=>自然規律,自然法
自然天,氣=>世界
陰陽=>世界的創造與運行
以下是儒家與基督教的對比:
地上國<=>天國
儒家的心是指良心<=>基督教是新心,
工夫論就是心性成長的道路<=>實踐神學的成聖之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靈修,家庭,教會,宣教。
對應是指他們彼此相呼應之處,應予以統合
對比是指他們彼此分工之處,應予以區別
兩個國度統一在同一上帝的主權
兩個國度分別在不同的統治領域
主權統一,治權分割
一主兩國,政教分離
分工合作,榮耀上帝
天國的統治原理是基於特殊恩典
地上國的統治原理是基於普遍恩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 參矣。
A.居敬: 敬虔的信仰,福音使命,天上國,恩典
A1,信仰-宗教層面,天下至誠,贊天地之化育
B,窮理: 博雅的教育,文化使命,地上國,自然
B1.人文-文化層面,盡己之性,倫理
B2.社會-制度層面,盡人之性,民主B3.科學-器物層面,盡物之性,科學
重新轉化的神本的儒家可以發展許多新的意義,其實和聖經是很多可以對應的。其實儒家可以吸納基督教去發展出一套與聖經相容的新儒家哲學。錢穆與牟宗三都是傳統的人本的人文主義,未能正視基督教的意義。我盼望未來中國基督徒的哲學家能從多馬斯哲學得到啟發,秉會通與轉化的精神去發展出一套能夠與基督教相容的新儒家哲學。
基督教是對天上國的認同,儒家哲學是對地上國的認同。
舊儒家哲學是人本的人文主義。
新儒家哲學是神本的人文主義。
這不是述而不作,這必然是基於傳統而又突破傳統的新哲學。
我認為中華文化傳統所遇的挑戰是一些很根本的前提問題,是人本還是神本? 勢必要對這些前提重新探討,中華文化才能獲得新生與再造。基督信仰不是要推翻中華文化,而是要賦予他一個新生命的本質,再造一個莊嚴華麗的新中國,使中國可以脫胎換骨成為基督的中國。
基督教是對天上國的認同,儒家哲學是對地上國的認同。
舊儒家哲學是人本的人文主義。
新儒家哲學是神本的人文主義。
這不是述而不作,這必然是基於傳統而又突破傳統的新哲學。
我認為中華文化傳統所遇的挑戰是一些很根本的前提問題,是人本還是神本? 勢必要對這些前提重新探討,中華文化才能獲得新生與再造。基督信仰不是要推翻中華文化,而是要賦予他一個新生命的本質,再造一個莊嚴華麗的新中國,使中國可以脫胎換骨成為基督的中國。
2 comments:
Like your article. Identify with much of what you said. Thanks. Please post more. Blessings
Tommy (New Zealand)
Like your article. Identify with much of what you said. Thanks. Please post more. Blessings
Tommy (New Zeala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