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也是理解新約背景的關鍵。第二聖殿猶太教的世界觀並非單一鐵板一塊,但存在幾個廣泛共享的信念,這些信念構成了耶穌、保羅和早期教會行動和教導的舞台。
下圖概括了第二聖殿猶太教世界觀的核心要素,以及其內在的張力與終極期盼:
flowchart TD subgraph A [核心基礎] A1[“一神論<br>獨一真神耶和華”] A2[“揀選與聖約<br>以色列是神的子民”] A3[“應許之地<br>神賜予的土地”] end A --> B[“核心困境<br>應許與現實的衝突”] B --> C[“張力:為何我們<br>仍在罪與壓迫中?”] C --> D[“群體期盼<br>神將如何介入?”] D --> E[“終末論<br>神必在末後日子行動”] E --> F{神解決困境的方式?} F -- 主流期盼 --> G[“三種主要期待模式”] F -- 基督教宣告 --> H[“新約的宣告<br>在耶穌身上成就”] subgraph I G1[“模式一:<br>彌賽亞主義<br>興起受膏者”] G2[“模式二:<br>天啟主義<br>神直接介入”] G3[“模式三:<br>妥拉中心主義<br>回歸律法”] end G --> I
讓我們來詳細解析這個世界觀的各個層面:
1. 一神論
這是猶太信仰最堅不可摧的基石。世界只有一位真神——耶和華,祂是創造主,也是歷史的主宰。這與週邊多神論、偶像崇拜的異教世界形成鮮明對比。這位神是聖潔、公義的,同時也對祂的創造物充滿信實與慈愛。
2. 揀選與聖約
猶太人深信他們是神所揀選的子民。這個揀選是透過與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所立的約來實現的。神應許要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萬國,並使他們成為祭司的國度。因此,他們的身份是「立約的子民」。
3. 應許之地
土地是聖約應許的核心部分。神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為業。然而,歷史的現實是:他們雖從被擄歸回,但實際上仍處於異教帝國(波斯、希臘、羅馬)的壓迫之下。這產生了巨大的神學張力:如果神是全能且信實的,為何祂的子民仍在自己的應許之地上受苦?
4. 妥拉
律法(妥拉)是神賜給子民的生活指南,是立約關係的條款。它不僅是道德和法律規範,更定義了以色列作為神子民的獨特身份(如割禮、飲食條例、安息日)。遵守妥拉是在萬國中作神見證的方式。然而,妥拉也凸顯了人的罪性,因為無人能完全遵守。
5. 聖殿
耶路撒冷的聖殿是神與祂子民同在的象徵性中心,是天地交匯之處。它是獻祭和朝聖的地方,是民族身份和宗教生活的核心。但第二聖殿時期,聖殿政治常腐敗,這讓許多虔誠人感到痛苦。
6. 終末論:對未來的期盼
正是上述的「張力」(應許 vs. 現實),催生了第二聖殿猶太教豐富多樣的終末論期盼。他們普遍相信,神不會永遠容忍現狀,祂必在「末後的日子」 介入歷史,扭轉局面,證明祂的信實。這種介入被稱為 「神的國」 的降臨。
終末論的具體期盼包括:
神的審判:神將親自審判以色列的敵人(外邦帝國)和以色列中的罪人。
世界的更新:神將更新或再造這個世界,除去邪惡與痛苦。
死裡復活:許多(非全部)猶太群體相信,義人將從死裡復活,領受不朽的身體,進入新時代。
罪的赦免:神將徹底解決祂子民犯罪的問題,並更新他們的心。
7. 神實現計劃的代理者
神會如何實現這一切?不同群體有不同想像:
彌賽亞主義:神會興起一位受膏者,來自大衛家族,他將是政治和軍事領袖,擊敗外敵,復興以色列國。
先知主義:一位像摩西的末後先知將會來臨(申命記18:15-19)。
天使代理人:在一些天啟文學中,一位超自然的「人子」或大天使會代表神執行審判和統治。
對理解新約的關鍵意義
這個世界觀是解開新約的鑰匙:
耶穌的宣講:當耶穌宣講「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可1:15),祂正是在直接回應這個終末性的期盼。祂宣告,神等待已久的介入,現在正透過祂本人開始了。
彌賽亞的爭議:人們問耶穌「你是彌賽亞嗎?」,他們是在用上述的彌賽亞觀來衡量祂。耶穌接受了這個頭銜,卻徹底重新定義了它——不是透過武力,而是透過服事、受苦和捨命。
保羅的難題:保羅最核心的問題——「神對以色列的應許為何似乎失敗了?」——正是第二聖殿猶太教的核心問題。他的答案(在《羅馬書》9-11章)是:神在耶穌基督裡,信實地成就了應許,並出乎意料地將外邦人也納入了祂的子民。
總而言之,第二聖殿猶太教的世界觀是一個充滿動力的、期盼神介入拯救的「立約子民」的世界觀。不了解這個舞台,我們就無法正確理解新約這齣戲劇的震撼與顛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