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6, 2023

倫理,民主,科學

 三民主義的

民族主義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

民權主義是五權憲法民主政治

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混合經濟

所以 三民主義是理論上各方都能接納的思想

蔣介石以倫理,民主,科學來詮釋三民主義的本質。

牟宗三也以儒家倫理為中心,用良知的自我坎陷,來吸納西方的科學,民主。

宋明理學已經完成儒家的重建,明確了道德天理與道德心性。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義。

現在需要將這一道德的理想客觀化,使道德理想可以落實在客觀世界。

這就涉及到科學技術經濟的建設,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

這是現代版的中體西用,只是這個西用,已經不只是器物層面,也包括政治制度的現代化。

這在清初三儒,就已經有經世濟民,救國救民的呼聲。可惜儒家沒有完成這個使命,清末民初的喪權辱國導致五四運動對儒家傳統的否定,共產黨的興起。

所以儒家傳統的現代化就是包括對民主科學的接納與吸收。使儒家的道德意識可以客觀化,大同社會的理想,可以落實於現代社會。儒家的社會理想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實現過,因為儒家在技術上缺乏外王實踐的工具與手段。周的禮制是儒家道德意識可以客觀化的工具與手段,但這一套東西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中體西用的問題在於西方的體是基督教,儒家卻沒有想到也要接納與吸收基督教,才能構成一個有機的組合。科學背後的動機是認識上帝偉大又奇妙的創造,是對上帝的敬畏與謙卑。民主背後的精神是天賦人權,因為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民主的背後是權力制衡防腐敗,因為人是墮落的。民主背後是信仰自由的維護,因為人人都需要救恩。如果沒有上帝,無神論的科學變成人鬥天,民主變成人鬥人。這都是自大與驕傲的邪說。

儒家有一個敬天的思想可以與基督教的上帝相通。儒家的天是一個自然啟示,是人的智慧找到的天理。基督教的上帝是一個特殊啟示的上帝,是上帝來找人。天理就是仁。上帝就是愛。這兩者不是可以相通嗎? 並不是要將儒家與基督教融合為一體,儒家與三民主義的目標都是要建立地上國,基督教著眼於天國。這是兩個國度,這兩個國度彼此可以相輔相成,但這又是兩個意義旨趣截然不同的國度,不可混為一談。所以重點不是儒家與基督教的融合一體,而是儒家與基督教的共存。基督教不能取代儒家,儒家也不可能取代基督教。但儒家與基督教相應的思想其實很多。基本上都是敬天愛人。只是儒家比較看重的是此岸的國家,基督教更看重的是彼岸的天國。

但佛教與基督教就不一樣了,都是宗教信仰,兩者就法律的角度,是一種平等的選擇。但在個人信仰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個人的決定。兩者也沒有融合的可能與必要。我認為佛教是一種人文宗教,而非啟示宗教。他是一種人文的範疇,而非宗教的範疇。可以從人文哲學的角度去研究佛學,不需要當作一種宗教信仰。

我把中國哲學的研究放在宋明理學,西方哲學則放在德國古典哲學。

讓基督光照中國,使中華文化能夠浴火重生。

我對中國的異象:

人文的中國,自由民主的中國,科學的中國。

Tuesday, June 20, 2023

自耶穌來住在我心的聖經根據

以弗所書 3:17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以弗所書 2:21
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以賽亞書 57:15
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
約翰福音 6: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

約翰福音 14:17,23
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
約翰福音 17:23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羅馬書 8:9-11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哥林多後書 6:16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做他們的神,他們要做我的子民。」
加拉太書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歌羅西書 1:27
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
約翰一書 4:4,16
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啟示錄 3:20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Sunday, June 18, 2023

胡適談讀書

 胡適談讀書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科學的根本精神在於求真理。

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

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讀書”這個題,似乎很平常,也很容易。然而我卻覺得這個題目很不好講。據我所知,“讀書”可以有三種說法:

(1)要讀何書。

關於這個問題,《京報副刊》上已經登了許多時候的“青年必讀書”;但是這個問題,殊不易解決,因為個人的見解不同,個性不同。各人所選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沒有多大的標準作用。所以我不講這一類的問題。

(2)讀書的功用。

從前有人作“讀書樂”,說什麼“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在我們不說這些話了。要說,讀書是求智識,智識就是權力。這些話都是大家會說的,所以我也不必講。

(3)讀書的方法。

我今天是要想根據個人所經驗,同諸位談談讀書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話是很平常的,就是說,讀書有兩個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現在先說什麼叫“精”。

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差不多每個小孩都有一條書籤,上面寫十個字,這十個字最普遍的就是“讀書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現在這種書籤雖不用,三到的讀書法卻依然存在。不過我以為讀書三到是不夠的;須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來說一說。

眼到是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這句話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實很不容易。讀中國書時,每個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放過。近人費許多功夫在校勘學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筆一畫而已。讀外國書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說這是很難的。如有人翻譯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於是葡萄酒一變而為豬肉,小草變成了大樹。說起來這種例子很多,這都是眼睛不精細的結果。書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細認字,就不必讀書。眼到對於讀書的關係很大,一時眼不到,貽害很大,並且眼到能養成好習慣,養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來。前人說口到是要唸到爛熟背得出來。我們現在雖不提倡背書,但有幾類的書,仍舊有熟讀的必要;如心愛的詩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讀多些,於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響。讀此外的書,雖不須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來,中國書如此,外國書更要如此。唸書的功用能使我們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構造,句中各部分的關係。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兩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讀好的小說尚且要如此,何況讀關於思想學問的書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這樣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裝置及思想的方法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須要有幾個條件:

(1)字典,辭典,參考書等工具要完備。這幾樣工具雖不能辦到,也當到圖書館去看。我個人的意見是奉勸大家,當衣服,賣田地,至少要置備一點好的工具。比如買一本韋氏大字典,勝於請幾個先生。這種先生終身跟著你,終身享受不盡。

(2)要作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識,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構造,方才懂得它的意義。

(三)有時要比較參考,有時要融會貫通,方能瞭解。不可但看字面。一個字往往有許多意義,讀者容易上當。

例如“turn”這字:作外動字解有十五解,作內動字解有十三解,作名詞解有二十六解,共五十四解,而成語不算。

又如“strike”:作外動字解有三十一解,作內動字解有十六解,作名詞解有十八解,共六十五解。

又如“go”字最容易了,然而這個字:作內動字解有二十二解,作外動字解有三解,作名詞解有九解,共三十四解。

以上是英文字須要加以考究的例。英文字典是完備的;但是某一字在某一句究竟用第幾個意義呢?這就非比較上下文,或貫串全篇,不能懂了。

中文較英文更難,現在舉幾個例:

祭文中第一句“維某年月日”之“維”字,究作何解?字典上說它是虛字。《詩經》裡“維”字有二百多,必需細細比較研究,然後知道這個字有種種意義。

又《詩經》之“於”字,“之子于歸”、“鳳凰于飛”等句,“於”字究作何解?非仔細考究是不懂的。又“言”字人人知道,但在《詩經》中就發生問題,必須比較,然後知“言”字為聯接字。諸如此例甚多。中國古書很難讀,古字典又不適用,非是用比較歸納的研究方法,我們如何懂得呢?

總之,讀書要會疑,忽略過去,不會有問題,便沒有進益。

宋儒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他又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又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宋儒程頤說:“學原於思。”

這樣看起來,讀書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難,只怕沒有疑難。工具要完備,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難了。

現在要說手到。手到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例如:

(1)標點分段,是要動手的。

(2)翻查字典及參考書,是要動手的。

(3)做讀書札記,是要動手的。札記又可分四類:

(1)抄錄備忘。

(2)作提要,節要。

(3)自己記錄心得。張載說:“心中苟有所開,即便札記。不則還塞之矣。”

(4)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系統的著作。

手到的功用。我常說:發表是吸收智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智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智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我可以舉一個例。你也會說“進化”,他也會談“進化”,但你對於“進化”這個觀念的見解未必是很正確的,未必是很清楚的;也許只是一種“道聽途說”,也許只是一種時髦的口號。這種知識算不得知識,更算不得是“你的”知識。假使你聽了我這句話,不服氣,今晚回去就去遍翻各種書籍,仔細研究進化論的科學上的根據;假使你翻了幾天書之後,發憤動手,把你研究所得寫成一篇讀書札記;假使你真動手寫了這麼一篇《我為什麼相信進化論》的札記列舉了:

一,生物學上的證據;二,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三,比較胚胎學上的證據;四,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上的證據;五,考古學上的證據;六,社會學和人類學上的證據。

到這個時候,你所有關於“進化論”的知識,經過了一番組織安排,經過了自己的去取敘述,這時候這些知識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我說,發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說,手到是心到的法門。

至於動手標點,動手翻字典,動手查書,都是極要緊的讀書秘訣,諸位千萬不要輕輕放過。內中自己動手翻書一項尤為要緊。我記得前幾年我曾勸顧頡剛先生標點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當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難,希望他標點一部書付印,賣幾個錢。那部書是很薄的一本,我以為他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標點完了。那知顧先生一去半年,還不曾交卷。原來他於每條引的書,都去翻查原書,仔細校對,註明出處,註明原書卷第,註明刪節之處。他動手半年之後,來對我說,《古今偽書考》不必付印了,他現在要編輯一部疑古的叢書,叫做“辨偽叢刊”。我很贊成他這個計畫,讓他去動手。他動手了一兩年之後,更進步了,又超過那“辨偽叢刊”的計畫了,他要自己創作了。他前年以來,對於中國古史,做了許多辨偽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績早已超過崔述了,更不要說姚際恆了。顧先生將來在中國史學界的貢獻一定不可限量,但我們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我們可以說,沒有動手不勤快而能讀書的,沒有手不到而能成學者的。

第二要講什麼叫“博”。

什麼書都要讀,就是博。古人說:“開卷有益”,我也主張這個意思,所以說讀書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們主張“博”有兩個意思:

第一,為預備參考資料計,不可不博。

第二,為做一個有用的人計,不可不博。

第一,為預備參考資料計。

在座的人,大多數是戴眼鏡的。諸位為什麼要戴眼鏡?豈不是因為戴了眼鏡,從前看不見的,現在看得見了;從前很小的,現在看得很大了;從前看不分明的,現在看得清楚分明了?王荊公說得最好:

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

他說:“致其知而後讀。”又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即如《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學者懂得此書還不多。到了近來,有人知道光學,幾何學,力學,工程學……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許多部分是必須用這些科學的知識方才能懂的。後來有人知道了倫理學,心理學……懂得《墨子》更多了。讀別種書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所以我們也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譬如讀《詩經》,你若先讀了北大出版的《歌謠週刊》,便覺得《詩經》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讀過社會學,人類學,你懂得更多了;你若先讀過文字學,古音韻學,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讀過考古學,比較宗教學等,你懂得的更多了。

你要想讀佛家唯識宗的書嗎?最好多讀點倫理學,心理學,比較宗教學,變態心理學。無論讀什麼書總要多配幾副好眼鏡。

你們記得達爾文研究生物進化的故事嗎?達爾文研究生物演變的現狀,前後凡三十多年,積了無數材料,想不出一個簡單貫串的說明。有一天他無意中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忽然大悟生存競爭的原則,於是得著物競天擇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給後世思想界打開一個新紀元。

所以要博學者,只是要加添參考的材料,要使我們讀書時容易得“暗示”;遇著疑難時,東一個暗示,西一個暗示,就不至於呆讀死書了。這叫做“致其知而後讀”。

第二,為做人計。

專工一技一藝的人,只知一樣,除此之外,一無所知。這一類的人,影響於社會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杆,只是一根孤拐,孤單可憐。

又有些人廣泛博覽,而一無所專長,雖可以到處受一班賤人的歡迎,其實也是一種廢物。這一類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在社會上,這兩種人都是沒有什麼大影響,為個人計,也很少樂趣。

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覽。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他用他的專門學問做中心,次及於直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間接相關的各種學問,次及於不很相關的各種學問,以次及毫不相關的各種泛覽。這樣的學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據最近《東方雜誌》第22卷第6號,147頁)高四百八十英呎(約150米),底邊各邊長七百六十四英呎(約233米)。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專門學問;從此點以次遞減,代表那旁收博覽的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學問。塔底的面積代表博大的範圍,精深的造詣,博大的同情心。這樣的人,對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宋儒程顥說的好:

須是大其心使開闊:譬如為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

博學正所以“大其心使開闊”。我曾把這番意思編成兩句粗淺的口號,現在拿出來貢獻給諸位朋友,作為讀書的目標: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原載於1925年4月18日《京報副刊》)

為什麼讀書

青年會叫我在未離南方赴北方之前在這裡談談,我很高興,題目是為什麼讀書。現在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揀定了三個演講題目。我看第二題目怎樣讀書很有興味,第三題目讀什麼書更有興味,第一題目無法講,為什麼讀書,連小孩子都知道,講起來很難為情,而且也講不好。所以我今天講這個題目,不免要侵犯其餘兩個題目的範圍,不過我仍舊要為其餘兩位演講的人留一些餘地。現在我就把這個題目來試一下看。我從前也有過一次關於讀書的演講,後來我把那篇演講錄略事修改,編入三集《文存》裡面,那篇文章題目叫做《讀書》,其內容性質較近於第二題目,諸位可以拿來參考。今天我就來試試為什麼讀書這個題目。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的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智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過去的智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許多腦力。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面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智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現在學校裡各種教科書,如物理、化學、歷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智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智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智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智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智識,那不是太麻煩嗎?所以人有了這智識的遺產,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別的事。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也要戴眼鏡。眼鏡越好,讀書的瞭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

請你們注意,他不說讀書以致知,卻說,先致知而後讀書。讀書固然可以擴充知識;但知識越擴充了,讀書的能力也越大。這便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意義。

試舉《詩經》作一個例子。從前的學者把《詩經》看作“美”“刺”的聖書,越講越不通。現在的人應該多預備幾副好眼鏡,人類學的眼鏡,考古學的眼鏡,文法學的眼鏡,文學的眼鏡。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我們若知道比較民俗學,便可以知道打了野獸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說什麼文王太姒,只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門口或窗下奏樂唱和,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從文法方面來觀察,像《詩經》裡“之子于歸”,“黃鳥於飛”,“鳳凰于飛”的“於”字,此外,《詩經》裡又有幾百個的“維”字,還有許多“助詞”,“語詞”,這些都是有作用而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這些字若不明白,《詩經》便不能懂。再說在《墨子》一書裡,有點光學、力學;又有點經濟學。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智識,才能懂得《墨子》裡一些最難懂的文句。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嚮導,我們才能夠打倒難書,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本的科學知識,那末,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有了困難,才有思想。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究竟困難在那一點上。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這一步,俗話叫做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採用也不行,必須要挑選。但主意太少,或者竟全無主意,那就更沒有辦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末,就換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開,就換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末,問題就解決了。第五步就是證實。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級。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

這五步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關鍵。問題當前,全靠有主意(ideas)。主意從哪兒來呢?從學問經驗中來。沒有智識的人,見了問題,兩眼白瞪瞪,抓耳撓腮,一個主意都不來。學問豐富的人,見著困難問題,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擠上來,湧上來,請求你錄用。讀書是過去智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智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塗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一個原則去整統他的材料。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的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讀了經濟學的書,可以得著一個解決生物學上的困難問題,這便是讀書的功用。古人說“開卷有益”,正是此意。讀書不是單為文憑功名,只因為書中可以供給學問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可以幫助我們思想。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恐怕更不容易有人敢說這句話吧。這也是讀書的好處。有一家書店印了一部舊小說叫做《醒世姻緣》,要我作序。這部書是西周生所著的,印好在我家藏了六年,我還不曾考出西周生是誰,這部小說講到婚姻問題,其內容是這樣:有個好老婆,不知何故,後來忽然變壞,作者沒有提及解決方法,也沒有想到可以離婚,只說是前世作孽,因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換樣子,壓迫者變為被壓迫者。這種前世作孽,起先相愛,後來忽變的故事,我彷彿什麼地方看見過。後來忽然想起《聊齋》一書中有一篇和這相類似的筆記,也是說到一個女子,起先怎樣愛著她的丈夫,後來怎樣變為凶太太,便想到這部小說大約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雜記,也說是蒲留仙做的,不過沒有多大證據。今年我在北京,才找到了證據。這一件事可以解釋剛才我所說的第二點,就是讀書可以幫助讀書,同時也可以解釋第三點,就是讀書可以供給出主意的來源。當初若是沒有主意,到了逢著困難時便要手足無措,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就是軍事、政治、財政、思想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這就是讀書的用處。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著燈看小說,洋燈裝有油,但是不亮,因為燈芯短了。於是他想到《伊索寓言》裡有一篇故事,說是一隻老鴉要喝瓶中的水,因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銜石投瓶中,水乃上來,這位朋友是懂得化學的,於是加水於燈中,油乃碰到燈芯。這是看《伊索寓言》給他看小說的幫助。讀書好像用兵,養兵求其能用,否則即使坐擁十萬二十萬的大兵也沒有用處,難道只好等他們“兵變”嗎?

至於“讀什麼書”,下次陳鐘凡先生要講演,今天我也附帶的講一講。我從五歲起到了四十歲,讀了三十五年的書。我可以很誠懇的說,中國舊籍是經不起讀的。中國有五千年文化,四部的書已是汗牛充棟。究竟有幾部書應該讀,我也曾經想過。其中有條理有系統的精心結構之作,二千五百年以來恐怕只有半打。“集”是雜貨店,“史”和“子”還是雜貨店。至於“經”,也只是雜貨店,講到內容,可以說沒有一些東西可以給我們改進道德增進智識的幫助的。中國書不夠讀,我們要另開生路,辟殖民地,這條生路,就是每一個少年人必須至少要精通一種外國文字。讀外國語要讀到有樂而無苦,能做到這地步,書中便有無窮樂趣。希望大家不要怕讀書,起初的確要查閱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繼續不斷做去,那末,在一二年中定可開闢一個樂園,還只怕求知的慾望太大,來不及讀呢。我總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據我過去三十五年讀書的經驗,給你們這一個臨別的忠告。

(本文為1930年11月下旬胡適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文稿經胡適校正,原載於1931年2月《現代學生》第1卷第5期)

找書的快樂

主席、諸位先生:

我不是藏書家,只不過是一個愛讀書,能夠用書的書生,自己買書的時候,總是先買工具書,然後才買本行書,換一行時,就得另外買一種書。今年我六十九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的本行到底是那一門。是中國哲學呢,還是中國思想史?抑或是中國文學史?或者是中國小說史?《水經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禪宗史?我所說的“本行”,其實就是我的興趣,興趣愈多就愈不能不收書了。十一年前我離開北平時,已經有一百箱的書,大約有一兩萬冊。離開北平以前的幾小時,我曾經暗想著:我不是藏書家,但卻是用書家。收集了這麼多的書,捨棄了太可惜,帶吧,因為坐飛機又帶不了。結果只帶了一些筆記,並且在那一兩萬冊書中,挑選了一部書,作為對一兩萬冊書的紀念,這一部書就是殘本的《紅樓夢》。四本只有十六回,這四本《紅樓夢》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老的抄本。收集了幾十年的書,到末了只帶了四本,等於當兵繳了械,我也變成一個沒有棍子,沒有猴子的變把戲的叫花子。

這十一年來,又蒙朋友送了我很多書,加上歷年來自己新買的書,又把我現在住的地方堆滿了,但是這都是些不相干的書,自己本行的書一本也沒有。找資料還需要依靠中研院史語所的圖書館和別的圖書館,如台灣大學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救急。

找書有甘苦,真偽費推敲

我這個用書的舊書生,一生找書的快樂固然有,但是,找不到書的苦處也嘗到過。民國九年(1920年)7月,我開始寫《水滸傳考證》的時候,參考的材料只有金聖歎的七十一回本《水滸傳》《征四寇》及《水滸後傳》等,至於《水滸傳》的一百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還都沒有看到。等我的《水滸傳考證》問世的時候,日本才發現《水滸》的一百一十五回本及一百回本、一百一十回本及一百二十回本。同時我自己也找到了一百一十五回本及一百二十四回本。做考據工作,沒有書是很可憐的。考證《紅樓夢》的時候,大家知道的材料很多,普通所看到的《紅樓夢》都是一百二十回本。這種一百二十回本並非真的《紅樓夢》。曹雪芹四十多歲死去時,唯寫到八十回,後來由程偉元、高鶚合作,一個出錢,一個出力,完成了後四十回。乾隆五十六年的活字版排出了一百廿回的初版本,書前有程、高二人的序文說:

世人都想看到《紅樓夢》的全本,前八十回中黛玉未死,寶玉未娶,大家極想知道這本書的結局如何,但卻無人找到全的《紅樓夢》。近因程、高二人在一賣糖攤子上發現有一大卷舊書,細看之下,竟是世人遍尋無著的《紅樓夢》後四十回,因此特加校訂,與前八十回一併刊出。

可是天下這樣巧的事很少,所以我猜想序文中的說法不可靠。

考證《紅樓夢》,清查曹雪芹

三十年前我考證《紅樓夢》時,曾經提出二個問題,這是研究紅學的人值得研究的:一、《紅樓夢》的作者是誰?作者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家世如何?家世傳記有沒有可考的資料?曹雪芹所寫的那些繁華世界是有根據的嗎?還是關著門自己胡謅亂說?二、《紅樓夢》的版本問題,是八十回,還是一百二十回?後四十回是哪裡來的?那時候有七八種《紅樓夢》的考證,俞平伯、顧頡剛都幫我找過材料。最初發現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有程偉元序的乙本,其中並有高鶚的序文及引言七條,以後發現早一年出版的甲本,證明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而由程偉元出錢活字刊印。又從其他許多材料裡知道曹雪芹家為江南的織造世職,專為皇室紡織綢緞,供給宮內帝后、妃嬪及太子、王孫等穿戴,或者供皇帝賞賜臣下,後來在清理故宮時,從康熙皇帝一秘密抽屜內發現若干檔案,知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等於皇帝派出的特務,負責察看民心年成,或是退休丞相的動態,由此可知曹家為闊綽大戶。《紅樓夢》中有一段說到王熙鳳和李嬤嬤談皇帝南巡,下榻賈家,可知是真的事實。以後我又經河南的一位張先生指點,找到楊鐘羲的《雪橋詩話》及《八旗經文》,以及有關愛新覺羅宗室敦誠、敦敏的記載,知道曹雪芹名霑、號雪芹,是曹寅的孫子,接著又找到了《八旗人詩抄》《熙朝雅頌集》,找到敦誠、敦敏兄弟賜送曹雪芹的詩,又找到敦誠的《四松堂集》,是一本清抄未刪底本,其中有挽曹雪芹的詩,內有“四十年華付杳冥”句,下款年月日為甲申(即乾隆甲申二十九年,1764年)。從這裡可以知道曹雪芹去世的年代,他的年齡為四十歲左右。

險失好材料,再評《石頭記》

民國十六年(1927年)我從歐美返國,住在上海,有人寫信告訴我,要賣一本《脂硯齋評石頭記》給我,那時我以為自己的資料已經很多,未加理會。不久以後和徐志摩在上海辦新月書店,那人又將書送來給我看,原來是甲戌年手抄再評本,雖然只有十六回,但卻包括了很多重要史料。裡面有:“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甲年八月淚筆”的句子,指出曹雪芹逝於乾隆二十七年冬,即1763年2月12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詩句,充分描繪出曹雪芹寫《紅樓夢》時的情態。脂硯齋則可能是曹雪芹的太太或朋友。自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我發表了《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之後,大家才注意到《脂硯齋評本石頭記》。不過,我後來又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從徐星署先生處借來一部庚辰秋定本脂硯齋四閱評過的《石頭記》,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本,八十回,其中缺六十四、六十七兩回。

談《儒林外史》,推贊吳敬梓

現在再談談我對《儒林外史》的考證:《儒林外史》是部罵當時教育制度的書,批評政治制度中的科舉制度。我起初發現的只有吳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中的賦一卷(四篇),詩二卷(一三一首),詞一卷(四七首),拿這當做材料。但是在一百年前,我國的大詩人金和,他在跋《儒林外史》時,說他收有《文木山房集》,有文五卷。可是一般人都說《文木山房集》沒有刻本,我不相信,便託人在北京的書店找,找了幾年都沒有結果,到了民國七年(1918年)才在帶經堂書店找到。我用這本集子參考安徽《全椒縣誌》,寫成一本一萬八千字的《吳敬梓年譜》,中國小說傳記資料,沒有一個能比這更多的,民國十四年(1925年)我把這本書排印問世。

如果拿曹雪芹和吳敬梓二人作一個比較,我覺得曹雪芹的思想很平凡,而吳敬梓的思想則是超過當時的時代,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吳敬梓在《儒林外史》裡,嚴厲地批評教育制度,而且有他的較科學化的觀念。

有計畫找書,考證神會僧

前面談到的都是沒有計畫的找書,有計畫的找書更是其樂無窮。所謂有計畫的找書,便是用“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方法去找書,現在再拿我找神會和尚的事做例子,這是我有計畫的找書:神會和尚是唐代禪宗七祖大師,我從《宋高僧傳》的慧能和神會傳裡發現神會和尚的重要,當時便作了個大膽的假設,猜想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只有在日本和敦煌兩地可以發現。因為唐朝時,日本派人來中國留學的很多,一定帶回去不少史料,經過“小心的求證”,後來果然在日本找到宗密的《圓覺大疏鈔》和《禪源諸詮集》,另外又在巴黎的國家圖書館及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發現數卷神會和尚的資料。知道神會和尚是湖北襄陽人,到洛陽、長安傳佈大乘佛法,並指陳當時的兩京法祖三帝國師非禪宗嫡傳,遠在廣東的六祖慧能才是真正禪宗一脈相傳下來的。但是神會的這些指陳不為當時政府所取信,反而貶走神會。剛好那時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遠避四川,肅宗召郭子儀平亂,這時國家財政貧乏,軍隊餉銀只好用度牒代替,如此必須要有一位高僧宣揚佛法令人樂於接受度牒。神會和尚就擔任了這項推行度牒的任務。郭子儀收復兩京(洛陽、長安),軍餉的來源,不得不歸功神會。安史之亂平了後,肅宗迎請神會入宮奉養,並且尊神會為禪宗七祖,所以神會是南宗的急先鋒,北宗的毀滅者,新禪學的建立者,《壇經》的創作者,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第二個人有這樣偉大的功勛。我所研究的《神會和尚全集》可望在明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最後,根據我個人幾十年來找書的經驗,發現我們過去的藏書的範圍是偏狹的,過去收書的目標集於收藏古董,小說之類決不在藏書之列。但我們必須瞭解瞭解,真正收書的態度,是要無所不收的。

(1959年12月27日在台灣“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上的演講)

讀書的習慣重於方法

讀書會進行的步驟,也可以說是採取的方式大概不外三種:

第一種是大家共同選定一本書本讀,然後互相交換自己的心得及感想。

第二種是由下往上的自動方式,就是先由會員共同選定某一個專題,限定範圍,再由指導者按此範圍擬定詳細節目,指定參考書籍。每人須於一定期限內作成報告。

第三種是先由導師擬定許多題目,再由各會員任意選定。研究完畢後寫成報告。

至於讀書的方法我已經講了十多年,不過在目前我覺得讀書全憑先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無捷徑,是沒有什麼簡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讀書的習慣可分為三點: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

勤苦耐勞是成功的基礎,做學問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謹慎小心也是很需要的,清代的漢學家著名的如高郵王氏父子,段茂堂等的成功,都是遇事不肯輕易放過,旁人看不見的自己便可看見了。如今的放大幾千萬倍的顯微鏡,也不過想把從前看不見的東西現在都看見罷了。謙就是態度的謙虛,自己萬不可先存一點成見,總要不分地域門戶,一概虛心的加以考察後,再決定取捨。這三點都是很要緊的。

其次還有個買書的習慣也是必要的,閒時可多往書攤上逛逛,無論什麼書都要去摸一摸,你的興趣就是憑你伸手亂摸後才知道的。圖書館裡雖有許多的書供你參考,然而這是不夠的。因為你想往上圈畫一下都不能。更不能隨便的批寫。所以至少像對於自己所學的有關的幾本必備書籍,無論如何,就是少買一雙皮鞋,這些書是非買不可的。

青年人要讀書,不必先談方法,要緊的是先養成好讀書,好買書的習慣。

(原載於1935年5月14日《大學新聞週報》)

Friday, June 16, 2023

聖經,科學,人文

聖經,科學,人文

天,地,人 三才教育

輔大校歌歌詞內有一句是“三知求是,明德日新”,所謂三知是指“知人,知物,知天”。

知天: 認識上帝

知物: 認識科學

知人: 認識人文

這雖然有點接近黑格爾的哲學體系: 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但黑格爾的邏輯學是哲理,中國哲學中的天理也是哲理。這都是理性的抽象性思維。

而聖經中的道卻是有位格的真理,是神的話,是生命之道。

哲理是自然啟示,間接啟示之道,

真理是特殊啟示,直接啟示之道。

哲理是人類理性所能達到的智慧 。人的智慧。

真理是神所啟示的永恆智慧 。神的智慧。

哲理不等於真理,但哲理可以相應於真理,做為地上國的管理原則。


聖經

  • 聖經
    1. 舊約聖經: 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先知書
    2. 新約聖經: 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啟示錄
  • 神學
    1. 信仰神學: 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歷史神學,護教神學 
    2. 實踐神學: 生活神學(修身齊家),教牧神學(治國),宣教神學(平天下)
科學
  • 數學: 分析,代數,幾何,統計
  • 電算: Python,MS Office,AI
  • 物理: 力學,電磁學,熱力學,近代物理
  • 化學: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
  • 生物: 細胞,植物,動物,生態與演化
  • 地球: 天文,地質,大氣,海洋

 人文

  • 國文:
      1. 經: 四書
      2. 史: 史記
      3. 子: 老庄,近思錄
      4. 集: 唐詩,紅樓夢,古文觀止
  • 英文
      1. 英語: 聽說讀寫  
      2. 世界文學  
  • 哲學
      1. 中國哲學: 四書,老庄,朱熹,王陽明
      2. 西方哲學: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
  • 歷史
      1. 中國通史: 先秦(諸子百家),秦漢魏晉(經學玄學),隋唐五代(佛學),宋元明清(理學),現代
      2. 西方通史: 上古(希臘羅馬),中古(教宗),近代(新大陸/宗教改革),現代(啟蒙運動/民主科學)
  • 政治
      1. 中國政治: 中國,台灣
      2. 世界政治: 歐美,日本,俄國
  • 經濟
      1. 微觀經濟
      2. 宏觀經濟


    這跟學測十個科目很像: 數/理化生地(科學),國英/史地公(人文)。這都是世界此岸的文化。

    加上聖經。這是天國彼岸的文化。

    一般教育的意義是他提供了一個管理世界的地上視野。

    聖經教育的意義是他提供了一個超越世界的天上視野。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與余英時的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都闡述了宗教的屬天倫理對在世文化的正面影響。

    但我想了很久,我決定不把哲學與聖經放在同一個層次來講。

    基督教是在地如若在天,最終以天國彼岸為念。

    儒家是在天如若在地,最終以地上國此岸為念。

    他們彼此關注的焦點不同,但他們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個相應的共存。

    這是基督教與儒家可以並存的觀念基礎。

    基督教與儒家可以並存,比佛教與儒家並存有更多的合理性。

    因為佛教的終極是空理。而基督教與儒家都是實理。

    基督教的上帝是終極實理。

    儒家的天理是終極實理。

    基督教是出世的神國關懷。儒家是入世的人文關懷。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基督教+儒家哲學比佛教+儒家哲學有更多的合理性。

    儒家也有敬天的部分,但儒家的宗教層面比較淡。

    天理或天道都無位格,只是一個道理。但就在這裡,讓基督教與儒家有相容的空間。

    基督教與唯物論馬列主義就沒有這種相容的空間。所以中共逼迫教會的生存。

    政教分離是保留宗教自由的空間給個人,但政與教其實是彼此互補的兩個國度。

    宗教是一種出世的關懷,文化或政治是入世的關懷。

    中國傳統政治是儒家,傳統宗教是佛教。他們的內在義理產生了一些本質上的衝突。

    對我而言調和基督教與儒家,要比調和佛教與儒家來得可行。

    中國現在政治是馬列毛主義,中國現在是無神論,但卻把馬列毛當偶像在崇拜。

    無神論其實是可憎的獨裁個人崇拜與偶像崇拜。

    中國未來政治是自由民主法治與儒家倫理。中國未來宗教是基督教。

    政治是普遍恩典,基督教是特殊恩典。

    文化是普遍啟示,聖經是特殊啟示。

    普遍恩典包括信與不信,特殊恩典只有信者擁有的特權,就是成為神的兒女。

    這裡講的博雅教育,是著眼於中國的未來。

    中共政權看似不可倒,但這只是一時的王朝,中共的專制政權總會有煙消雲散的一天。

    在博雅教育課程的規劃上,可以考慮做如下的安排

    禮拜天: 舊約,新約

    禮拜一: 數學,資訊

    禮拜二: 物理,化學

    禮拜三: 生物,地科

    禮拜四: 國文,英文

    禮拜五: 哲學,歷史

    禮拜六: 政治,經濟

    這可以是一個兩年的博雅教育。第一年第一欄,第二年第二欄。

    如果是文理學院,更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用兩年於第一欄,再兩年於第二欄。

    把專業教育放在研究所。

    古代的博雅教育把重點放在幾本經典四書五經,反覆閱讀,溫故知新,熟能生巧。

    我也很贊成這種作法。所以大學的博雅教育是一個基礎,以後只要不斷反覆閱讀,溫故知新。

    當你把一個東西讀到爛,讀到精。那就是一種比慢的進步。芝加哥大學的經典教育。這就是林毓生說的自由與權威。

    進步不一定是在量的擴增。更是質的提升。

    所以不需要盲目擴張書目,而要像準備聯考,把經典精讀到粉瓜爛熟。那就是突破。

    很多從前讀的只是似懂非懂,囫圇吞棗。當你用讀聖經經典的方法精讀,你就能真正消化他。

    核心書目要精讀熟讀,其他的是參考補充,輔助支持核心書目。

    教科書通常是學術上的典範的彙編,這是你要熟悉的。

    你要學習經典的權威,創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博雅教育是金字塔的底層結構,專業教育是金字塔的上層結構。



    Tuesday, June 6, 2023

    住在心裡的基督

     

    第十一章 住在心裡的基督

    卷三 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弗三17)

    此處我們面對了基督徒生命和潛能的最高峰,因此這一部分的經文似乎不太容易明白,可是也沒有比它更榮耀的了。登山者告訴我們,你爬得越高,就會發現越難攀登,可是景色也越來越瑰麗迷人。同樣的原則也可以用在聖經上。此處顯然地我們來到了基督徒經歷的巔峰。

    讓我們再提醒自己一次,這番話是針對所有基督徒說的。使徒這番話是寫給以弗所教會全體的信徒,當然他指望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明白;事實上他也如此假定。我這樣說是因為今天有太多基督徒一點兒也不想嘗試去明白任何難懂的東西。這樣作是在故意忽視聖經清楚的教訓:「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正如保羅在下一章所說的,我們不要一直作小孩子,「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弗四14)。不要忘了,以弗所信徒中,可能有不少是作奴僕的,他們教育程度很低,也沒有我們現今享受的各種便利。所以套用使徒彼得的話,我們應該「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我們來到這崇高的領域時,必須努力鍛鍊自己。我們需要精確地行動,並且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留意使徒的代禱。

    我們已看過,他的第一個祈求是,求神「籍着祂的靈,叫你們裡面的人剛強起來」。當我們籍着神的靈,「按着祂榮耀的豐盛」剛強起來的時候,就能攀登上這個高峰。有一個簡單的測驗方法,就是問自己:我是否渴望這種提升?當我思想使徒放在我面前的這些光輝情景時,我是否心中充滿興奮和期待?

    現在來到他的另一個祈求:「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至于祂如何住在我們心裡,前人有很多的討論,而且常常把這個祈求和前面的那個祈求放在一起看。它們是否說到同一件事,只是表達方法有異?或者使徒先祈求叫他們裡面的人剛強起來,因為這是求基督住在我們心裡的先決條件?我個人毫不遲疑地相信,後者的說法比較正確。雖然從某方面看,前者的說法也有一些真實性,因為這些事多多少少是互相關連的,很難分開來談。使徒是採取這樣的次序:先剛強起來,然後「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

    我們用謹慎、小心、縝密周到的態度來看這個驚人的論述時,容我再提醒一次:這是為每一個信徒獻上的禱告。我一再強調此事實,是因為現今有些人傳福音時,對這節經文的解釋常常引起困惑。人們談到他們的經歷和重生經過時往往會說,「我第一次接受基督到我心裡,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傳道人也常用這種方式傳信息,問人們是否願意接受基督到他們心裡。可是這並非聖經的用法,而且很容易誤導人,特別是碰到我們正討論的這類經文時。所以我才不憚其煩地一再提醒,使徒此處是在為那些已經相信的人代禱。他們曾是毫不相干的人,但如今基督的寶血使他們得親近了。他們已經是信徒了,被連于元首基督,是教會的一個肢體。他們「在祂裡面」,祂也在他們裡面。

    換句話說,使徒並不是求神使他們變成基督徒,他乃是求基督因他們的信,住在他們裡面,雖然祂已經與他們同在了。保羅並不是為他們的悔改相信,或者他們的得救、稱義代禱。這一切已經成就了。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疑惑或困擾,讓我再度提及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第五節說的話:「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絶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他說作信徒、基督徒的意思,就是耶穌基督住在你裡面。羅馬書第八章第九節也有類似的敘述:「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這也可以運用在以弗所人身上,他們已經是基督徒了。確實,因為他們已經是基督徒了,所以他能接下去為他們代禱,求基督因他們的信,住在他們裡面。

    這與所有基督徒正常的光景,也就是常見的情況有何區別呢?答案見于「住」這個字。這是一個複合詞,基本的意思是「住在房子裡」。可是加了有「下去」含義的字首之後,這個字就有了「安定下來待在家裡」的意思。使徒故意採用這個字,是為了強調居住、安頓下來、以此為永久居所的意義。那與訪問一個地方,或者暫時停留在某處是不同的。

    啟示錄第三章裡給老底嘉教會的信息可以給我們一些亮光,尤其是第二十節:「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我常常想,這恐怕是聖經中最常被人誤解、誤用、濫用的一節經文了。傳福音的時候常常會用到這節經文。人們描述基督站在罪人的心門外,懇求罪人讓祂進去,將祂迎入他們的心中。可是這完全扭曲了啟示錄第三章第二十節的意思。寫給老底嘉人的信,當然是寫給教會的,它是「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那不是對不信之人說的,而是對基督徒,對已在基督教會裡的人說的。我們必須記住,啟示錄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寫給基督徒的,他們已相信主耶穌基督,與祂連結,住在祂裡面,祂也住在他們裡面。然而這個叩門的信息卻是給他們的,特別是給老底嘉的教會。他們是基督徒,但他們的光景不大好;他們「也不冷也不熱」;他們自以為已經富足了,一樣也不缺,其實卻是貧窮、瞎眼、赤身、困苦的。主耶穌對這樣的基督徒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這一番話是對有屬靈生命,但陷在貧乏、幼稚光景中的基督徒說的。從某方面說,他們認識主耶穌基督,但從更深的一面說,他們並不認識祂。他們與祂有關係,但未受到祂管理。他們當然與祂有一些交往,但未將祂放在生命的中心位置上。祂沒有真正進入他們心中。祂未「住在」那兒,未安頓在那兒,也未以那兒為居所。

    給老底嘉教會的信提供一個鑰匙,讓我們明白使徒保羅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他為臨到他們的事感謝神,但他也渴望他們能明白前面的可能性,特別是與主耶穌基督自己建立的親密關係。要作到這一點,他們必須先籍着聖靈剛強起來。我們得先有所準備,正如家中有重要的貴賓來訪之前,需要大事準備一樣。就像保羅已經告訴他們的,教會是「神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基督籍着聖靈居住的所在。這種情形還沒有發生在以弗所人中間,但卻是保羅所渴望見到的。

    使徒切望這事發生在他們身上,是因為他對這種經歷知道得很清楚。他有足夠的資格寫給加拉太人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二20)。他的光景使他能夠毫不猶豫地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所以他為以弗所人禱告,叫他們也能擁有並享受這經歷。

    我們也可以從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的一段經文來看保羅的這個祈求。主耶穌在釘十字架的前一夜,告訴門徒祂將要離開,他們聽了就沮喪,憂愁,氣餒,於是主對他們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27節)。祂說,從某方面看,祂將要離開他們,但從另一方面看,祂要回到他們中間。接着祂就介紹了有關聖靈的真理,以及祂的降臨。由於聖靈來臨的結果,祂自己將回到他們中間,住在他們裡面,以他們為「居住的所在」。祂又告訴他們,「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十四20)。當時他們不知道,所以祂說「到那日」你們就知道了。

    主耶穌對他們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們已經是基督徒了,所以祂接下去又說,「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十五3)。祂也在第十七章裡區分他們與世界的差異,祂說,「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9節)。他們是基督徒,可是他們不明白他們在祂裡面,祂在他們裡面。或者再來看同一本福音書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節,主耶穌在那裡談到聖靈要臨到遵行祂命令的基督徒身上。祂說,「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祂強調,祂不用這種方式向世人顯現,只向已是基督徒的人顯現。主耶穌在第二十三節更進一步說到祂自己和父:「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同住」一詞是約翰福音的一個特色。它包括了「安頓下來」「長久居住」的意思;那不是偶而出現,而是長遠的居住。

    很顯然的,這件事遠遠超越單純的相信,遠遠超越稱義,遠遠超越罪得赦免。我們不妨再提一次司布真的話,他說基督徒生命中有一個層次是遠遠超過一般基督徒的經歷,正如一般基督徒的經歷遠超過非信徒一樣。

    那麼此處使徒究竟是為什麼禱告呢?在回答這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來看另一個字。「住」這個字固然傳達了一切,但使徒在這裡特彆強調另一個字。他說,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在聖經中,「心」這個字通常是指一個人的中心。它不僅指感情的部分,也包括心思,理性,和意志。因此它是靈魂的城堡。保羅對以弗所人的期待是,基督住在他們心裡;不單單在他們的理智中,也在他們整個人的中心。祂已在他們的心靈裡,因為他們已相信了;可是相信基督和有基督住在心裡,這中間有很大的差距。此處保羅也在以弗所信徒當中划出這種分野。

    我們也應該把這種區分運用在自己身上,這是很重要的。相信主耶穌基督並不是基督徒信仰的終點站,而是開端。相信有關祂這個人和祂事工的真理是絶對必要的,我們若不同意這些真理,就根本不是基督徒。一個人必須相信主耶穌基督,他才能成為基督徒。可是那並非保羅此處的意思。你可能一方面有基督住在你的心思和理智中,卻仍無法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保羅的心願是,基督住在他們的情感裡,基督住在他們的意志裡,成為他們生命中主控的元素,管理、指引他們的生命。他們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是他們生命的中心。

    就在這裡,我們進入了我前面提到的崇高領域。基督若住在你心裡,祂就已經向你顯現了。當基督親自向我們顯現時,那不僅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且是真實的,實際的。它是如此確定,無可置疑。你若讀歷代以來眾聖徒的經歷,會發現他們很謹慎的劃分這區別。他們說到他們在過去的某一個時期相信了主,確知罪得了赦免。他們知道與神有了連結,如今他們在祂裡面,他們也找着了靈魂的平安與安息。同時他們也說,有一陣子,可能有數年之久,他們以為這就是整個基督徒的信仰,可是後來他們發現,還有一些更偉大更壯闊的事,是他們從未曾知曉的。他們讀到主耶穌的應許:「我……要向他顯現」(約十四21)。他們開始想,基督究竟有沒有向他們顯現過。他們對其中的意義也不太確定。他們相信祂,也意識到祂對他們一般的影響;可是有關祂要向屬祂之人顯現的這句話卻似乎很特別。他們開始明白原來以前一直沒有弄清楚。

    基督自己向我們顯現的時候,祂對我們而言,就成了一個真實的人。我們可以對祂有個別的認識。換句話說,這種經歷是應驗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裡的應許。讓我問一個很個人化的問題:你真的親自認識主嗎?你知道祂是一個「人」嗎?祂對你是真實的嗎?祂曾向你顯現嗎?顯然這些都曾發生在使徒保羅身上。他不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實際看見主,不僅稍後在聖殿中看見異象,更重要的是,他寫給加拉太人的信上說,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心裡」。他說在我「心裡」,而不是說「向我」啟示。這是神兒子一種對內的顯現,在顯現裡祂對我們成了真實的人,像其他人一樣,甚至有更多的含義。容我在這裡引用一小段文字,這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世時每一天的禱告:

    救主耶穌,求你作我永活的、光明的實際;
    信心所視,遠遠超過一切外在可眼見物體。
    比世上最甜美的連結更加親密,更加美麗。

    那就是使徒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他似乎說,我知道你們是基督徒,我知道從某方面說,基督在你裡面,因為你若不連于元首基督,就不能成為基督徒。我知道你們在祂裡面,祂在你們裡面;可是除此之外,你可曾認識祂?基督是否居於你生命的中心?祂對你是真實的嗎?或者祂是一個遙不可及、只能憑信心靠近的神?祂真的向你顯現了嗎?

    保羅的話裡有進一步的要素,可以使這種解釋更確定。他所用與「住」相連的動詞是不定過去式,意指一件事發生一次後就永遠發生了。他不是為以弗所人祈求一般的福氣,而是一種特別的祝福,這種福氣能夠導致一個人說,「到目前為止,我尚未真正認識基督,可是如今祂已向我顯現,我已認識了祂。祂對我是真實的。這實在是我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刻。」這不是一個異象或魂遊象外的問題,乃是屬靈上認識基督。聖靈將祂帶到我們這裡,祂籍着聖靈向我顯現,成為我的實際。喇瓦特爾(J.Caspar Lavater)也曾為同一件事禱告,他說,「哦,主,求你長在我心,你外再無他求。」稍後另一節中他又說,但願基督一天比一天更親近,更真實,成為他心靈的最愛。只有當一個人對主耶穌基督有個人的認識時,這種情形才會發生。

    這可以導致一個人意識到與主相交,並且開始享受神。我們是否知道享受與主耶穌基督的交通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澄清這一點。你可以沒有這種經歷而仍然是基督徒。我們得為此感謝神!你可以作一個基督徒而尚未享受與主相交。你可能在一種光景中,你依靠祂,和祂為你所作完美的工,你甚至能向祂禱告而未意識到與神的交通,未體會到祂近在身旁,也未享受祂的同在。這是使徒對以弗所人抱的期望:「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若是這樣,顯然祂就在管理着我們生活中的一切。

    我們可以重複使徒保羅在別處用過的話來作一個歸納。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基督,有祂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就能真心地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加二20),以及「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使徒寫下這句話時並不是在誇口。我們念他的書信時,常常會有一個危險,就是以為他是一個咬文嚼字的人,喜愛誇大其詞。其實不然。使徒採用這些字句,是非常精確的,他是在敘述自己的經歷,句句都是實話。他認識主耶穌基督到一個地步,使他能夠說,「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四12)。他也知道怎樣處貧窮,怎樣處富足。保羅說,我不在乎臨到我的是什麼,只要祂與我同在,加力量給我,我就凡事都能作。我不是孤獨的。這實在是最崇高的教義。

    我們必須再進一步。基督住在我們心裡,這是一件實際的事。那不只說,祂籍着聖靈與我們同在,或者以某種方式影響我們,賜給我們恩典,使我們能確實感受到祂的影響力。基督內住的意義遠超過這些。那是指祂以一種我們無法明白的奧秘方式住在我們心裡。使徒寫給哥林多信徒談到身體犯的罪時,他心中也必然想到這一點。他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林前六9)。這不僅指聖靈概括地影響我們。保羅說到「身子」的時候,他是指身體,肉體,力氣;指我們的整個肉身。所以基督的內住不單是指祂會影響你,並且祂實際上住在你裡面。這也是為什麼身體上的罪是很嚴重的;基督徒應該用這種方式來面對罪。他不單單應該正視這一類的罪,承認自己作錯了,悔不當初;使徒又教導我們應該明白聖靈住在我們的身子裡,我們不可以拿神的殿作污穢的事。

    同樣的,正如聖靈如何住在我們的身子裡面,基督也是如何進入我們心中。祂站在那些對祂認識不清的基督徒心門外叩門,祂實際上說,我願意你認識我。只要你開門,我就要進去,將我自己顯明給你,我要與你一同坐席。那時你就會以一種前所未經歷的方式認識我。我要進到你那裡,住在你裡面。就是這麼真實!

    我們必須注意,這一切都是靠信心成就的——「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因你們的信」意思是,信心將這個可能性啟示給我們。你是否體會到這對你是可能的?我們可以用許多智能上的悟性來讀聖經,可是若沒有信心,我們就可能只讀到偉大的字句而未真正明白其意義。你可能讀了以弗所書第三章之後說,「太奇妙了!太美好了!使徒真是有雄辯之才!」可是你是否明白,這是指基督要進入你心中,你要以一種活潑的、實際的方式認識祂呢?是信心將這種可能性啟示給我們。

    信心也能使我們相信,基督住在我們心裡,這是一個事實,而不是一句口號。缺少信心的人永遠無法相信這事實。我可以想像有人聽了或讀了這節經文後說,「這是怎麼回事?我真不知道使徒在說什麼,一點也不實際。我可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我必須與試探和罪奮鬥,我是活在一個充滿各樣問題的世界中——這是怎麼回事?」一個人這樣說是因為他沒有信心;結果是他永遠不明白這真理,因為真理必須靠信心來明白。信心將它當作事實啟示出來。

    我可以再進一步解釋。信心個別的將它啟示給我們。信心使你在聽了或者讀了之後對自己說,這是神的話語,指出每一個基督徒可能達到的地步,所以也是我可能作到的。我可以對主耶穌基督有親密的認識。信心使人能親自把握這應許。只有信心能使人相信神的話語,完全接受它,並且倚靠它。他相信之後,就會開始為此祈求。使徒自己相信了,經歷了,他就不住地為以弗所信徒禱告。他在父面前「屈膝」,求神使他們的力量剛強起來,好叫這情形也能發生在他們身上。你我若相信神的話語,就會從現在起為自己禱告。我們會說,我對基督沒有親密的認識,我想要更多認識祂。我相信這是可能的,我要為此祈求。所以你因着信,可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到神面前說,「我知道這不能靠我自己,但我求你使裡面的人剛強起來,好叫我得到這知識,使基督能將祂自己顯明給我。我要認識祂,我要祂住在我生命中,管理着我的全人。」

    於是你開始禱告,你一直憑着信心禱告,直到某一個奇妙的時刻,你突然發現自己認識了基督。祂會向你顯現,以你的心為居所,在你心裡安頓下來。你會帶著訝異說,既然進入「至聖所」是如此的奇妙和榮耀,以前我怎麼可能花那麼多年安於待在基督道理的開端上,只停留在聖殿的入口處?

    哦,主,求你長在我心,你外再無他求;
    使我逐日與你更親,逐日向罪自由。
    願你逐日維持的力仍然顧我軟弱;
    你的亮光除我陰翳,生命吞我死涸。
    你這聖潔榮耀的主,讓我更多瞻仰。
    無論快樂或是艱苦,我願作你活像。
    可憐的己,願其消沉,惟你作我目標。
    使我逐日籍着你恩,更配與你相交。
    (喇瓦特爾)